第136期 健康照護與社會工作(2011年12月)
醫院醫療補助與社會工作實務
Anderson&Gevitz在兩人合著的「綜合醫院:社會與歷史的觀點」一文中,對醫院存在的本質與功能,有一清楚的描繪:「現代醫院展現了病患照護、醫學教育及臨床研究等三種相互關聯的社會性功能,而從西方醫院的誕生與演變的歷史,它曾是旅者的駐足地,是社會邊緣人與身心失能者的隔離所。醫院特定的目的也反映了整體社會的主流價值。」順著作者們的思路與陳述,可進一步的去思索觀察醫院在現代化的演變歷程,其與社會與經濟弱勢就醫者的關係有何變化?甚至如何理解醫院在組織規模擴大、績效主義抬頭與強化其在醫學科學至上的成就時,為何仍需維持對社會弱勢者提供所需的醫療補助服務與照顧。而醫療補助的工作又如何延續著醫院歷史發展的精神,和整體社會所共同認定其須展現的價值與功能?
從英美發展的經驗,英醫務社會工作者的前身阿摩那(Almoner)所擔負的任務、美國麻州綜合醫院卡伯教授倡議成立社工部門聘用社會工作者的主張背後[1],仍延續著醫院如何回應社會或經濟弱勢求醫者的需求和權益。臺灣延續著大陸時期社會救濟法的精神,在1950年就有公布貧困者就醫義診的辦法,而有關的醫療救助法規,也由臺灣省政府公布(孫健忠,2011)。但貧困病人的問題,仍對醫院管理與財務產生雙重的衝擊。由1975年中華民國醫院行政協會(臺灣醫院協會的前身)特別針對此問題在澎湖所召開的一場研討會,可見貧困弱勢者的就醫過程,對醫院經營管理的影響程度(陳武宗,1992;中華民國醫院行政協會,1975)。
醫療補助為社會救助體系的一部分,也是醫療服務不可或缺的業務之一,當然其發展演變和運作的過程,與社會工作也形成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當前經濟弱勢者的就醫權益保障制度,隨著全民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制度的變革,已日趨多元與完備。但就此議題的發展背景與演變加以檢視,除可掌握醫療補助此概念內涵與運作方式的差異,也可明白醫院社會工作在醫療補助的實踐經驗與制度建構的介入方式,而此作法具有雙重的意涵:1.記錄保存醫院醫療補助制度的建構與演變歷程;2.回顧與省思社會工作在此議題所展現的專業價值與貢獻。
故本文藉由文獻的回顧與作者經驗的重整,論述的主題有:1.醫院醫療補助相關概念的界定與價值;2.經濟弱勢者就醫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建構;3.醫療補助與社會工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