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 五都升格(整併)後的社會福利(2011年06月)
五都選舉之後對社會福利服務資源配置與服務輸送的影響與調整:以新北市為例
五都選舉結束了,但其遺留的爭論和問題,依舊是餘波盪漾。有關選舉的結果的解讀楊泰順(2010)認為藍贏了席次但因政策缺憾無法延續性及針對性而把大勝搞丟。陳華昇(2010)則認為藍綠是平分秋色,在某種程度上藍雖然贏得席次但卻輸了總票數。相對於持平的說法林濁水(2010)則是直言這次選舉不只是民進黨在縣市選舉總票數第一次贏過國民黨也造成國民黨中央/基層選票結構上的大翻轉。其深層的影響則是(1)兩黨政治趨勢愈加明朗(2)臺灣政治版圖上層政黨化,基層去政黨化愈趨強烈(3)傳統的地方勢力因素在弱化,而形成政黨政治版圖激烈典範移轉(4)中央議題與選舉的政黨化。
事實不僅在選後有上述的解讀,在選前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出現。李英明(2010)以新城市主義的崛起來期許五都的選舉將帶來對既有城市發展的反思並朝向城市復興和精緻的發展。而劉宜君則是為文提到對五都選戰期許候選人能跳脫基礎建設與個別都會特質,能提出較全面性,全方位建設藍圖,尤其是在全球化競爭時刻,強調城市治理與國際接軌。另有不同角度則是徐永明(2010)認為五都選舉對臺灣未來政治發展有下列意義(1)五都輸贏觀察的依據可以是選票的總和或席次的多寡來看待藍綠政治版圖的變動(2)五都視為地方的首長選舉是上次三合一的延長賽,決定地方政權的歸屬(3)可以視為是期中選舉也是對總統即政權的期中考和信任投票(4)可以認為一連串補選與地方選舉的關鍵點一但泛綠能在選舉突破必能在未來發展西瓜效應衝擊總統及立委選舉(5)也可以單獨看的藍綠的變化現象(6)可視為對政府政策的檢視例如ECFA。
確實五都選舉是被賦與諸多的政治意涵,董建宏(2010)曾提及在1993起民進黨及提出三都十五縣的構想,其目的是(1)廢省與鄉鎮層級(2)建立中央-地方二級行政體系(3)確立臺灣國家主權獨立地位(4)對外以規劃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對內則在三都十五線架構下以高速鐵路的規劃去形成三大都會區與十七個生活圈的國土架構。甚而原本在馬英九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時仍提出三都十五縣而後來卻改變,這是為延長臺北縣長的任期,其出發點全然是政治性的考量。(王塗發,2010)
誠然五都的改制升格確實招惹諸多的爭議,鍾寶慧(2010)提及縣市改制是我國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工程,其主要是從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地方自治、資源整合、競爭力角度出發,希望合理重新規劃我國地方行政區域,其主要目的在透過行政區域的整併,使資源做更有效的利用,並讓行政區達一定的發展規劃,更能因應國際政經變遷下的挑戰。唯既然五都的改制業已上路,不過王浩平(2010)則提出以五都的規畫大致都以臺北市作為學習的標竿,但五都之間確存有各自「差序發展」的問題,而不應一致看待,另值得注意的應是重視南北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上,要注意區域平衡發展。(陳金隆,2010)另外值得重視則為在五都之外是否也要注意其他縣市會被邊緣化的問題。(張育哲,2010)
正因為五都從改制到選舉充斥諸多的問題,尤其是政治、行政、財政各方面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陳錦稷(2010)即提到五都之後可能要面對的即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爭論,如何確立「財政自主」與「落實在地治理」更有賴中央地方分權的推展。陳朝政(2011)曾提及五都選舉後應注意和檢視的問題為:(1)治理能力建構問題;(2)層級權力的分配問題;(3)整併調整的過渡問題;(4)合併之後的爭執問題;(5)人民期待落差問題;(6)城鄉差距的擴大問題;(7)北部都會的分合問題。顯見其升格、合併和改制的連串問題之嚴肅性。以五都選後原有的鄉鎮皆改為區公所的型態,張明慧、王昭月(2010)即提到區的差別如同巨人與嬰兒之分,以新北市的板橋為例人口超過五十萬人而烏來鄉則只有五千多人,的確之間的差異甚大。黃錦堂(2009)也曾提到這些區公所是否需要實行地方自治或是維持官派的形式。王浩平(2011)更直言這些區公所不單是人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區的轄區是否需要予以整併的考量。
由此例子即可發現五都所帶的問題確實是一項浩大龐雜的行政改造工程,而不只是選舉而已,除了行政之外,另外被關心則是五都的財政問題。曾巨威(2010)即提到五都之後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應重新調整其既有的關係,其建議:(1)不論直轄市或縣市應一視同仁(2)地方參與決策機制應可從財源分配的改善開始(3)地方財政自主及紀律維護與提升同等重要,簡言之一套合理公平財政分配制度建立是必要的。另李允傑(2011)提到五都不應存有升格後錢會增加很多的「財政幻覺」,儘管政府修訂了財政收支劃分法及公債法,但並不意指五都的財政惡化問題將獲得解決,地方仍應朝向「財政紀律」與「財政努力」兩方面進行要開源節流自立自強。對此論點林建甫、周信佑(2010)也持同樣的見解,他們認為政府財劃法修正之後,中央與地方要能夠建立夥伴關係,並落實跨區域治理的理念。
除開上述五都升格改制後諸多的政治、行政及財政上的問題,事實而言五都也帶來諸多的期望和想法。尤其是在產業和交通的優勢下,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或房地產的發展及社會福利的獲得。(賴寧寧,2010)對此陳麗瑛,余國瑋(2010)則在產業發展的研究中提及新五都本原具有十大工商行業的聚集性,因此在合併升格後將累積出更大的實力,以促使產業轉型並孕育出十多種產創新走廊而能吸引台商回流及外資合作。
顯見五都選舉之後其衍生出討論議題和空間是極為複雜和繁瑣,不過在眾多的焦點似乎都集中在政治、行政及財政或產業的同時,可能也要更深入去關注到底這種改變對現行的行政服務的進行和推展是否也受到影響。尤其是以社會福利服務工作為例,各地原本即有極大的差異性,而今合併升格之後,到底對社會福利工作帶來何種利弊,且原有的服務體系是否受到影響,甚而在面對這種改變以現有的行政運作如何因應和對付,或是應做何種改變及調整才能解決這些困擾。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我們所應關照和重視的。鑒於五都的歧異和多元,本文則以新北市作為探討的重點,其原因臺北市已成熟,而台中、臺南及高雄皆是新的合併因此將更為繁雜,然新北市則從準直轄市提升或許之間的問題相對較能有效探討,當然更重要是新北市的人口數是冠於全國,其重要性及影響性是值得探討和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