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4期 五都升格(整併)後的社會福利(2011年06月)

藥癮者家屬負荷量初探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簡稱UNODC)估計,全世界有超過2億人施用各種毒品,占15歲以上總人口的4.8%(World Drug Report, 2007)。另依法務部統計處資料顯示,98年9 月底在監受刑人5萬4,782人,較上年同期5萬312人,增加8.9%。在監受刑人中,以毒品犯2萬3,434人占42.8%居首。由此可見藥物濫用在臺灣是一件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毒品對於社會治安而言更是一大威脅。

根據臺灣地區各地方法院「少年事件個案調查報告」,將少年犯罪成因分成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等項目,其中最多者為家庭因素,包括犯罪家庭、破碎家庭、父母和睦、親子關係不正常、子女眾多、管教較嚴、貧窮難以維生等,該因素所占百分比為42﹪,所以家人關懷影響犯罪與否甚多。然支持家庭因素與兒童觸法行為、少年犯罪行為有關之研究與理論,可以將其統稱為家庭動力論(Theory of Family Dynamics)(Newman & Ferracuti, 1977;馬傳鎮、黃富源,1985)。家庭動力論主張,如果個體處於一個病態的家庭,而親子關係不佳時,將導致不良的社會化而終至促成少年犯罪行為。

現今,犯罪矯正的處遇方案內容顯少有系統性地關注收容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及親友,而較著重在收容人本身的康復與監督。但是當家庭中出現一位毒品犯,不僅家屬必須承擔相當大的經濟負擔,且亦須面對親友們的異樣眼光、子女教養、婚姻危機及出所後親友死亡等家庭重建問題,主要照顧者在照顧、陪伴過程中,更嚴重到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的改變。Hamada等(2003)認為從社區精神照護觀點,不只是要指導病人,也要關注家屬的心理健康。

隨著獨立戒治所成立之後,法務部即積極尋求與相關醫療單位合作推動「戒治醫療整合模式計畫」,期待透過彼此合作建立新的本土化戒治模式。醫療觀點視藥癮為精神疾病的一種,需要適當的治療及照顧過程才得以康復,然而當社會賦予藥癮者家屬照顧責任時,若未提供其足夠的訓練及準備,家屬對於照顧者角色將是充滿矛盾,照顧負荷也將隨之增加。因此作者希望透過「家屬負荷量表」,瞭解藥癮者家屬的主要負荷因子為何,做為實務處遇上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8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