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5期 高齡化及少子女化(2009年06月)

日本因應少子女化社會對策對台灣之啟示

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醫療衛生的進步、教育水準的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的增加、社會及家庭結構的改變、晚婚及不婚化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了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當然台灣也不例外。

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醫藥科技發達、衛生環境進步、國民營養改善與死亡率持續下降,促使人口快速成長,再加上1968年及1969年「臺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暨「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積極有效的推動,使得人口成長率快速下降,總生育率由1951年的7人,至1984年降為2人,達到人口替換水準,至2007年再降至1.1人,甚至低於其他先進國家。此一人口快速變遷,造成少子女化的現象。

另一方面,日本的幼年人口隨著出生人口數的減少,自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呈現持續減少的趨勢,而在1997年時,甚至少於老年人口,正式邁入少子女高齡化社會。根據日本總務省資料顯示,幼年人口約1,729萬3千人,占總人口13.5%;而老年人口約有2,746萬4千人,占總人口21.5%(總務省,2008年4月15日)。未滿15歲人口比例之低,創全世界最低紀錄;而其高齡化比例之高,堪稱全球之冠,成為全球最少子女高齡化的國家。此外,日本的總生育率過去三十年來一直減少,2005年的總生育率跌至僅1.25人,且總人口自戰後首次出現「自然減」的現象,顯示日本社會步入人口減少的時代。

此狀態持續不變下,擔任支持社會的中心主角-勞動人口當然亦會隨之減少。人數減少將會導致總生産遞減,要持續維持原有的國民所得(生活水準)亦將越來越困難。少子高齡化及克服隨之而來的經濟停滯將成為21世紀重大的挑戰。

此外,低生育率將導致社會高齡化,在老年津貼與年金的支付上,勢必提供更多的社會經費成本。以日本為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在1989年減少為1.57,此一現象引起社會廣泛的注意,特別是針對少子女化現象背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與解決方針引發熱烈的討論。為了降低與防患人口減少所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日本政府於1990年代開始積極在社會福利等相關托育以及勞工政策上進行種種改革,其具體措施統稱為「少子女化對策」。希冀藉此提高生育率,改變人口結構的老化。本文藉由探討日本的「少子女化對策」內容,期能提供我國今後在少子女化對策上之參考借鏡。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