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3期 慶祝建國百年、社會福利專輯(2011年03月)

建國百年我國社會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建國百年之際,要回溯從戰後(民國34年)到現在社會政策的歷史變遷與沿革,的確是很大的挑戰。原因之一是文獻浩瀚,失散者多,兼以熟悉戰後發展的關鍵人物也多不在人世,難以親自見證歷史發展的軌跡。原因之二是要以極短的篇幅,來做詳盡的論述,也有諸多為難的地方。原因之三是因為社會政策牽涉到政府干預經濟機制的策略,對政府角色因而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政府應多干預市場機制,提供較多普惠式(universal)的社會政策,但也有人認為政府不需過度干預市場,因此對社會政策的評析自然就有價值判斷和意識型態上的差異。所以本文定位是一篇初步探討的文章,儘量不涉入政策的意識型態,來還原社會政策歷史發展的原貌。

就社會政策的學理來說,政府干預市場,提供人民福利服務,保障人民免於「匱乏」的威脅,早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有所謂「左派」和「右派」之分。經過70年代福利財政危機之後,到了80年代,再修正為「中間偏左」和「中間偏右」。所謂社會政策的「左」「右」派,依英國學者Tom Burdon (1998)的論點,凡是主張透過「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來做為分配或再分配福利的政策,屬於「右派」社會政策,而主張多透過「政府機制」(state mechanism)做為分配或再分配福利資源的政策,即屬於「左派」的社會政策。這種歐美社會政策歷史發展的軌跡,是否可以用來作為分析我國從戰後到現在社會發展的分析典範?我們認為是存疑的,因為我國社會政策的發展,一直到民國70年後才有明顯的政府社會政策。換言之,我國社會政策的發展,大約落後歐洲國家約一個世代,我們的社會政策應該還是在政策擴張時期,尚未面臨福利財政危機的困境。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社會政策應該還是在積極發展的階段。

因此,在建國百年的時間點上,讓我們來回首戰後我國社會政策的發展,的確有其特殊的意義。同時針對現階段社會政策的實施,瞻望未來,提出我國社會政策發展的一些建議。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