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期 活躍老化(2010年12月)
老人與孩子們一起活躍:「活化歷史」方案在台灣的經驗
首批嬰兒潮世代(出生於二次戰後1946-1964者)即將於2011年達到65歲,象徵著老年潮的來臨已經不是預言,而是既成事實。老年潮的來臨將給國家社會帶來難以估計的衝擊,世界各國都嚴陣以待。最近法國總統提出調整退休年齡的計畫,希望將法定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到62歲,引起龐大的反對和抗議聲浪,雖然最後結果仍未出爐,但由此一例即可看出,老年潮的來臨對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政策的影響力,而延後退休也已成為世界性的趨勢。2005年美國白宮老年會議成果報告指出,現在的老人比過去任何一個世代的老人都更健康、教育程度更高、經濟能力更好、也更長壽,因此越來越多老人將挑戰傳統的「退休」概念,他們希望能更有貢獻、更有活力。
Gambone (2000) 在他的著作(ReFirement: A Boomer’s Guide to Life After 50)中提出許多具體的方式,要和嬰兒潮世代的人們一起挑戰「退休」這個名詞的負面意向。他提出以reFirement 這個新的意向來代替reTirement,表示50歲以後的人生不是「撤退」,而是「開始新的人生階段」。嬰兒潮世代的人們經歷了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社會與科技的變遷,50歲以後的他們有許多機會來運用前半生的經驗、價值觀、和智慧,為未來的世代留下寶貴的傳承。reFirement 這個新的意向鼓勵人們積極面對50歲以後的人生,深入瞭解自己的價值觀,發展自己獨特的reFirement計畫,包括健康維持與養生、兩性相處之道、找到令自己精神高昂的事物、在訓練與學習中重新找到理想、貢獻社會弭平差異與分裂、以及投入國際性的reFirement社會運動,與全球的活力長者一起倡導「積極、正向、活躍、有價值」的老年生涯。
根據內政部主計處人口統計資料,2009年台灣人口平均餘命與之前相較有持續上昇的趨勢,兩性平均餘命為78.97歲,其中男性平均餘命為75.88歲,女性平均餘命則已超過82歲,達到82.46歲。平均餘命的延長以及持續低迷的生育率,使得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昇,2010年7月已達11%。因此當今的議題焦點已經不在於是否能活到老,而是「如何」能過一個有品質、甚至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成功老化」、「健康老化」、「積極老化」的相關討論,自1990年代開始發展,最著名者包括Baltes & Baltes (1990) 及Rowe & Kahn (1997),至今已經甚為普遍。近年來隨著健康老人數目的迅速增加,「活躍老化」成為老人學新興的重要目標。
2001年國際活躍老化聯盟(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ctive Aging, ICAA)成立,致力於推動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近年來積極推動預防跌倒方案,鼓勵老人自我照顧。該組織每年舉辦「活躍老化週」活動,倡導活躍老化的概念不遺餘力,2010年將於9月20日至9月26日舉辦。但其實「活躍老化」的定義比ICAA所定義的範疇更為廣泛,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推動「活躍老化」概念,提出一個身、心、社會與靈性整合的模型,將「活躍老化」定義為:使老人在健康、社會參與和安全上達到最佳機會的過程,並促進民眾老年時的生活品質。「活躍老化」強調透過持續的運動,積極的家庭參與,以及社會性和靈性的活動,人將能增添歲數(growing older)但不老(growing old)。(楊培珊、梅陳玉嬋,2010)台灣學者徐慧娟、張明正(2004)主張除了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自主、認知狀況無失能、無憂鬱症狀,及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等成功老化的一般性特徵之外,活躍老化更強調老人有積極的社會參與,並發展具有生產力的活動角色。
在理論發展的同時,老人工作者需要更多實證資料來回答下列的問題:老人如何能積極地參與社會並發展「具有生產力的角色」呢?在過程中他們需要什麼樣地協助與資源?社會參與的意義何在?本文將介紹一個本土化的活躍老化方案─活化歷史,企圖能為活躍老化概念提供一些實證資料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