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2期 活躍老化(2010年12月)

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

隨著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增加,有關老人的議題與服務在大眾傳播媒體及公共政策上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對於各種因應高齡社會的措施與制度之探討,不僅受到個別家庭的關注,亦成為選戰與施政計畫的主軸。可以想見,在現代社會裡,老人、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已經與舊有時代大不相同,當人們平均餘命持續地延長,勞動參與率增加,且更依賴職場所獲得的薪資以維持生活水準時,對老人與家庭成員而言,面臨退休、疾病與失能都是重大的事件,加上都市化與少子化現象侵蝕傳統家庭內部的支持能量,一旦老人需要額外的照顧或資源,對家庭的經濟與生活型態勢必產生連帶的衝擊,若是衝擊面擴大到整體社會,將累積成為一種新興的社會議題。

一個國家人民平均壽命之延長,代表的應該是健康與環境的優良指標,是種進步的象徵,只是諷刺的是,因為社會結構的轉變,其背後所隱藏的卻不盡然是樂觀的結果,甚至被視為是「問題」、「危機」,間接使得老人被污名成社會的負擔。有鑒於此,當全球人口老化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趨勢與潮流,跨國組織亦開始注意到相關議題,聯合國早於1991年便提出了「老化綱領」(Proclamation on Aging),揭示老人應該擁有的「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五大原則項目,隨後更將1999年訂定為「國際老人年」,期待全世界將來能走向「接納所有年齡層的社會」;依據前述原則,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政策架構,主張從健康、參與以及安全三大面向上,提昇高齡者之生活品質(WHO, 2002),並為學界與各國政府討論運用。

類似的政策議題與主張不僅反應出實質的社會現象,還關係到老人本身所應享有的權利與願景。做為後進的工業化國家,台灣在相關領域的起步較晚,我們看到也預見了高齡社會的來臨,但是在政策與實務環境的規劃仍未到達理想的境界,它需要更多的投入與瞭解,也可以說是一種與時間賽跑的過程。為了維持老人的生活品質,除了建立老年經濟安全制度外,照顧服務體系亦是不可或缺,兩者相輔相成,不同的是,由於牽涉到財源、供給與分配的設計差異,完善的照顧服務需要公私部門的合作,並非政府所能單獨掌控,以致於服務的保障程度、範圍與品質往往不如人意。當WHO的政策架構指出照顧服務是促成活躍老化的重要決定因素,並提出各種理念與政策方案時,對同樣面臨人口結構快速轉型的我國而言,就該政策架構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相信能夠帶來部份新的思維與想法,有助於後續相關體系之規劃與建置。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