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1期 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2010年09月)

以原住民族的重建需求為觀點——探討家園重建政策

社會學家認為「家庭」是社會體係運作賴以建構的基石,是個人人際關係發展的基點(鄭麗珍,2002)。家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基本搖籃;山林中的部落與土地更是台灣原住民文化傳承的營養素。這次莫拉克風災重創損毀了原鄉數以千計的住家,造成近數千名的原住民被迫離開部落住進山下的安置營區或中心,有數十個部落要面臨遷村的割捨與煎熬的抉擇。筆者在開始整理這篇資料時,心中百感交集,因為在筆者身為社工人第十年時碰到「九二一大地震」參與了機構賑災救援重建工作三年專案的工作(全國成,2001),十年後,又碰到另一個天然災難「莫拉克八八水災」,筆者再接受機構的指派擔任八八水災重建專案的執行長任務,預定以三年的重建專案計劃參與這次的重建工作(台灣世界展望會,2009)。長駐在高屏地區的專案辦公室,真是一個挑戰,因為筆者過去一直沒有在南部服務的經驗,一切得從頭來建立合作關係,從去年(民國九十八年)八月八日以後,有很多的機會要與受災的原住民部落與族群(阿里山鄉的鄒族、高雄縣那瑪夏鄉及桃源鄉的布農族、高雄縣茂林鄉的魯凱族、屏東縣八個原鄉的排灣族及魯凱族、台東縣三個鄉的排灣族及魯凱族)拜訪聚會討論重建合作的想法;同時還要定期參與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召開的各項協調會及重建進度管控會議;各縣政府也有自己的重建會要求筆者的機構出席參加,初步統計筆者從去年八月到現在的六月底的三○○多天,就已參加大大小的會議也有二○○次左右,平均每一點五天就有一個會要參與,在會議中可以看到每一個與會的人及政府官員對這次受災最嚴重的原鄉社群都有不同的觀感、評論與回應。

自己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巒社群),檢視這次八八水災的災情,約有七成都是原住民鄉村,以一個原住民社工老兵,欣然接受這個挑戰,是想試著以原住民的觀點參與這個重建工作的機會多為原鄉的需求作倡導,為原鄉族群在重建的工作上一起努力爭取應有的被尊重與支持。這就是筆者希望藉這篇專題整理出八八水災之後到今天將屆一年的時間,探討原住民與政府在重建政策上的交會後雙方產生的激盪到逐漸趨於妥協及共識的歷程,供各為讀者及社工先進們參考。

筆者沒有意思要在此文章批判任何政府單位及社服團體及受災區的在地組織,而是想以摘要記錄的方式,呈現受災原鄉的觀點檢視這次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工作,那些是值得我們社工人注意省思的事務。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