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5期 高齡化及少子女化(2009年06月)

台灣少子女化的前因後果

一、歷年出生數之變化
台灣人口增加型態之轉變(Demographic Transition)始自1920年左右,約經70年時間即完成,比歐洲的國家(自1750至1950年,約花了200年)快很多,表示台灣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快速,由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情形,很快轉為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狀態。從表1可以看出,1955年及1965年的出生數均超過40萬,1980年更超過41萬,但此後即快速減少;2000年己減為30萬,2007年更減為20萬;不到30年時間,一年出生數己減為一半。(內政部)

二、出生率與生育率的下降
出生數的減少,有可能是因為生育子女的婦女數或人口數減少所引起,所以改用標準化的生育率來觀察,結果很相似。就粗出生率(每一千人口一年出生數)而言,1955年曾高達45.3%,超過目前非洲的出生率。但,此後由於總人口數的增加及出生數的減少而一直降低,至2007年己降為8.9%,如果減掉粗死亡率(6.2%),自然增加率只有2.7%(或0.27%),即一年只增加63,000人。(1955年一年曾增加327,000人)。(內政部)

如果以總生育率(即,如當年的年齡組別生育率維持不變,一位婦女一生中可能生育的子女數)來看,1955年曾高達6.53,但1970年降為4.0;1980年降為2.52;1990年再降為1.89,己低於「替代水準」(2.1),即長此以往,人口數會開始減少;而2007年更只有1.1,即一位婦女一生只生一個孩子。

就育齡婦女年齡組別生育率而言,1955年時,20至39歲各年齡組均超過200%,而25-29歲一組更高達341%。但,以後逐年急降,尤其是30歲以上各年齡組,連25-29歲一組到1980年也降到200%,而30歲以上的更降到100%以下。

就有偶婦女年齡組別生育率而言,如表1所示,30歲以上者和育齡婦女的生育率相似,但30歲以下者顯然高很多;15-19歲一組有配偶者不多,但有配偶者的生育率很高,而且逐年提高,2007年更高達1,000%(一年中每人生一個嬰兒);此一年齡組結婚者雖然不多,但一旦結婚,其生育率就很高。這個和婚前懷孕增多有關。

表1最下面一行表示淨繁殖率(即,如當年的年齡組別生育率維持不變,每一位婦女一生可能生育的女兒數),1955年時高達2.82,即一位婦女一生可能生育2.82個女兒。但,以後就逐年降低;1970年降為1.84,1983年降到1.04的「替代水準」,即一位婦女一生可能生育一個女兒來替代她。如此,兩代的婦女數會維持不變,總人口數也將維持不變,而達到安定人口。但,問題是1983年以後,淨繁殖率仍繼續下降,到2007年己降到0.54,即一位婦女一生只可能生育半個女兒,無以後繼。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