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1期 居住與社會福利(2008年03月)

照顧工作外包化:照顧失能女性老人的家庭分工動態

根據內政部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1]至2007年10月底止,我國65歲以上老人總計有233萬133人,占總人口之10.16%,老化指數57.57%,整體呈現出增加趨勢。隨著高齡人口數量的增加,台灣地區對於老人長期照護、養護及安養機構就養之需求亦隨之提高。2007年10月底止,我國老人長期照護、養護及安養機構,除內政部主管之997所外,加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管之榮譽國民之家14家(安養機構)及4家自費安養中心,合計1,015所;進住人數合計46,576人(其中榮民之家有9,541人),占老年人口之2.00%。

將視角轉到嘉義縣,我們可以看到至2006年底止,嘉義縣的老人安養護機構總數為23家,整體的實際進駐人數947人,而嘉義縣全縣之60歲以上老人數量有103,629人,其中包含男性48,729人,女性54,900人。[2]因此,由上述可以得知尚有十萬多位60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仍與家人、配偶、親戚同住在一起,亦或是長期獨居的生活情況。先暫且不管其居住狀況為何,上述的狀況,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是台灣目前有安養護機構不斷增加的趨勢(不管公立或是私立),家庭場域仍是嘉義縣地區60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主要生活及受照顧的場域〔高達99%[3]〕。

既然家庭為嘉義縣地區照顧高齡長者的主要單位與場域,那麼針對家庭的照顧行為進行研究與觀察,便顯得相當重要。而關於家庭的研究,對於傳統的社會學研究或是現代化的社會政策研究當中,都充滿了許多值得研究之處,尤其是當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都在使用國際性的鉅觀資料進行討論:台灣是否存在東亞福利體制的同時,卻少見有研究會直接針對家庭這個基本的場域進行研究與觀察。

因此,本研究的重要研究目的即是,欲藉由深度訪談並觀察,來瞭解當一個家庭如何進行照顧家中長者,尤其是身體機能越來越衰弱之後,整個家庭成員的社會連帶關係,以及子女們對於需要照顧的家庭長輩如何合作與行動進行照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藉由訪談他們對於「照顧行動」與「傳統孝道」認知的差距狀況,瞭解當「孝道」與「照顧」產生衝突時,他們會如何協調並解決?

簡單來說,東亞福利體制的討論,主要是認為傳統儒家「文化」,尤其是「孝道」的觀念會影響社會的福利體制與社會政策。東方和西方國家的不同點在於,因受傳統孝道的影響,所以以家庭為福利單位的思維已經深深鑲嵌於日常生活的習慣之中。雖然已經有許多福利學者(受西方教育)、專家、政府官員、國家機器等,於台灣努力的推動西方社會福利體制,但是研究者認為,就台灣地區的在地行為(常民或是大眾)而言,[4]仍對於所謂的西方福利制度可能是處於資訊不充分的狀態,因此,對於西方先進國家老人安養護的專業知識,或是對於社會政策使用的福利知識,以及懂得使用公部門提供服務的福利使用,可能是明顯存在著認知的差距。

根據許多調查研究「家庭」,大多顯示親代的確還是大部分與子代同住,雖然這樣的期望與行為有逐漸式微,但是仍有高達六成的家戶這樣進行著(葉光輝,1997)。一方面,可以說因為傳統文化(孝道)的影響,一方面則是因為老人的安養護機構容量實在不多,且在價格與品質不容易取得均衡點,尤其是在非都市化的地區。

因此,本研究欲瞭解的是當家中有高齡失能老人需要照顧時,其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互相合作與協調的進行照顧工作,以及其居住安排、與金錢安排、時間衝突時,他們又是如何進行。簡單的來說,就是:訪問家族中成年且成家的長子、次子之家戶成員對於無法自理生活且長期需要照顧的母親,他們所採取的各自行動為何?且如何取得照顧的均衡點?在均衡點未達到時,所產生的成本考量為何?以及其間產生的衝突有哪些?然後如何藉由市場或制度的力量解決這些衝突?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