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2期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2005年12月)

檢視支持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力量——以臺中市中輟生追蹤輔導方案為例

青少年象徵國家未來的潛力,若青少年能在此階段朝正向發展,未來可望提升其生理與心理之健全人格養成,降低社會問題產生的機率。

依據皮亞傑(Piget)認知發展理論:青少年發展至形式運思期,其特色是個體能運用抽象的、合於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江福貞,2004)。另依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青少年處於順從權威及法治觀念導向時期,在是非判斷上,已具有成人法治觀念之基礎。但卻因為反抗意識強烈又缺乏生活經驗,以致無法對道德情境作有效的判斷,處於似是而非的階段。在群性發展方面:艾瑞克森(Erikson)強調青少年階段是發展團體認同的階段;而Bandura(1969)也認為少年期延續兒童時期的行為,是人際關係和自我評估的發展階段。

到了青少年期,青少年與朋友的關係比與父母的關係密切,一言一行都受朋友影響,在同儕團體中他們感受到被瞭解的接納、擴張了自我價值感。因此,青少年時期處於價值混淆階段,正在探索本身的言行,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若一旦發展完整,對於社會整體而言將有其正面意涵。

從筆者實務經驗中發現,脫離正規教育體系而處於中輟階段的青少年,由於缺乏正向的支持與學習管道,伴隨著導致中輟的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因素,使中輟青少年更容易誤入歧途、產生偏差行為。若能從深度及廣度的層面來檢視青少年中輟問題,找到正向力量促使其復學,相信無形中可以減少社會成本,也能使社會整體結構更良善。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