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1期 社會福利資訊管理(2005年09月)

社會福利資訊管理實務——以家扶基金會為例

社會福利機構的存在,並非是靠「利潤」的驅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驅動;經由提供服務來滿足社會需求,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贊助,讓機構穩定發展,達成其造福人群的使命。所以,機構如何證明提供的服務,確實能夠保障服務對象、社區民眾的福利;如何對捐款人證明機構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基於此,社會福利機構除由專業的社工員提供有效的服務,重視行政工作簡化、提高工作效率外,同時應詳實地將服務結果呈現出來。因此,如何運用電腦提供有系統、快速的方式統整、分析服務資料,遂成為重要的課題。

一般而言,電腦具有快速精確處理與儲存大量資料、正確的運算統計繁複的數據、迅速查詢和蒐集資料等特性,再加上透過網際網路的發達,與各相關單位聯繫、交換訊息與資料,建立管理機制;故若能妥善運用這些優點,必能對機構有莫大的助益(陳宇嘉,1997)。而機構電腦化可以讓實務工作者減輕在枯燥無味、耗力費時的行政工作;此外,藉此更得以有效地建立個案資料檔案,並進行服務效能與成本效益分析,所獲致之結果更可成為未來規劃服務策略、服務趨勢之參考。

財團法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CCF)自1950 年成立以來,以務實、紮根的方式經營兒童、少年及家庭福利服務工作,55 年來順應社會問題的複雜性,為了滿足被服務者的福利需求,所提供的方案日漸增多,當然也解決社會一些問題。由於CCF 適時地提供服務的作為與成果,獲得無數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贊助,為了責信問題及大量資料的建檔、整理與分析,走向電腦化是一種趨勢。CCF在1983 年即購入第一部電腦,其主要任務是將認養工作從手工導入電腦化,由主計部配合電腦廠商開發認養系統,包括認養人與捐款人基本資料之建立、修改、查詢、列印、刪除等主要功能;另外配合兒童基本資料管理之完成,接著認養系統帳務管理之完成,認養系統之雛形已成,往後開發之程式均圍繞此大架構之下。此時只有主計部門可以使用電腦;而到1986 年時,認養業務電腦化始臻完整,CCF 認養處也開始運用電腦。

然而從1986 至1995 年之間,CCF 除在1989 年底因應工作需要發展出收支統計系統、各地家扶中心會計財務系統(COBOL)版、離退金管理系統及各項基金管理系統外。各地家扶中心提供的專業服務方案仍多以人工方式或少數以電腦處理簡易文書工作。隨著電腦資訊蓬勃發展、其他社會福利機構電腦化後來居上,CCF 遂在1995 年起積極地開發與規劃各項服務的電腦化工作。本文欲呈現CCF 從1983 年迄今推展資訊化的過程、現況、未來發展規劃,以供相關社會福利機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