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0期 高齡化社會福利政策(2005年06月)

從躺椅到舞臺:談精神分析主要派別的演變與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精神分析的技術因分析者的理論背景與受分析者(analysand)的需求而定。進行精神分析時,通常分析者站在受分析者前方視線之外的地方。受分析者坐在躺椅上,並向分析者吐露事情。這有助於培養出受分析者「復歸性情感轉移(regressed transference)」,讓他說出過去的一段往事,並讓分析者與受分析者可以獲取潛意識衝突的訊息,以及找出可以改善受助者困擾的解決方式。潛意識的衝突可藉探索(exploration)、澄清(clarification)、面質(confrontation)、解析(interpretation)等技術,讓分析者與受分析者共同面對與解決問題。探索的目的,主要使得資料訊息(materials)的建立更具意義,同時,也作為推敲(elaboration)該訊息與找出目前互相矛盾概念的管道。在運用澄清(clarification)技術的時候,分析者與受分析者間高度「同理心協調(empathic attunement)」是需要的。傳統上,分析者請被分析者回答過去的生活細節,以求清楚瞭解,及推動進一步處遇與找出「弦外之音」的意義。分析者要重複該訊息,以求點出其中的矛盾、新訊息,或是與其它過往的訊息產生「認知的(cognitive)」或「情感的(affective)」的聯結。澄清的技術也可能包括面質的技術。「面質」技術經常是在受分析者有破壞或是危險的「演出(acting out)」(指將內在或潛意識的衝突投射到他的生活環境,或是其它的破壞性行為)時進行。而「解析」的技術原來是指由分析者解析受分析者過去生活細節,重新被定義為分析者與受分析者為達到某種程度的意義而進行的對話(Cooper, 1998)。

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的創立者。他是注重實驗的人,也一向藉新經驗的試驗來改變他的原始理論。精神分析技術本身也經歷宣洩性催眠(Cathartic Hypnosis)、喚醒式的暗示(Waking Suggestion)、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情感轉移心理症(Transference Neurosis)、情緒性再教育五個發展時期。夏構(J.M. Charcot,1825-1893)是對病人進行臨床催眠的先鋒者。他常因教學需要,對病人進行催眠以誘發他的歇斯底理症狀出來,對於佛洛依德的影響最為深遠。佛氏的弟子眾多如阿德勒、榮格、荷尼、凱楠等對於精神分析學派的發揚與對社會工作專業及其它心理學派的成長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其中莫雷諾(Moreno)的心理劇與波恩(Bowen)的家族治療,及波納(Eric Berne)的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等都相當程度受到精神分析的影響(吳來信、廖榮利,2005)。其中精神分析與催眠都以躺椅為中心,而心理劇則以舞臺為中心,家族治療以家庭為發揮重心,是非常特別的地方。

精神分析訓練與社會工作專業都分別在19 世紀與20 世紀之交出現。美國的精神分析社會工作起源於1918 年。當時賈黑(Mary Jarrett)開始在精神病理社會工作中介紹精神分析概念。自此之後,社會工作者從協助精神疾病病人的過程,開始認識與運用精神分析的概念與技術(Federn,E., 1985; 1999; 2000)。精神分析與社會工作兩者關係雖曾處於不確定、愛恨交加或是起爭端的年代,都曾互相影響與密切合作。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