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期 社會工作與就業服務:挑戰與創新(2024年09月)
原住民族就業服務辦公室轉型策略之初探
在殖民歷史的影響下,臺灣的原住民族長期遭受到主流社會的壓迫與邊緣化,而臺灣傳統產業的出走與移工的引進(亦可視為全球化的影響),對於處在社會不利處境的原住民族而言,幾乎難以有「呼吸」的空間。因此,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困境和壓力(如:就業經濟壓力)是族人迫切關注的焦點(黃樹民,2010)。臺灣歷經的不同的經濟產業轉型,並高舉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雖然這些轉型為臺灣帶來顯著的經濟成長,但卻未能使原住民族真正受益。相反地,原住民族持續面臨來自主流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的壓迫。
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自2002年推動《原住民部落就業服務臨時人員執行計畫》,迄今原住民族就業服務推動工作已逾21年,當時《原住民部落就業服務臨時人員執行計畫》成立背景在於快速回應並解決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初期偏高的原住民失業率,如2001年9月原住民失業率為15.88%,是同時期全國失業率的3.02倍(翁興利、陳文學, 2011)。2007年原民會為了進一步強化並提供原鄉及都會地區原住民個別化、專業化的就業服務,持續追求促進原住民就業,提升原住民就業率的目標,訂頒《補助地方政府僱用原住民就業服務人員計畫》。2020年,監察院在「政府協助原住民就業成效與檢討」的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中表示,原民會對2007∼2012年補助地方政府僱用原住民就業服務人員計畫的成效進行評估,發現縣市政府常指派與就業服務無關的業務,且就業服務跨區域聯繫網絡連結性不足,導致就業服務員外展專業性質未能凸顯效益(監察院,2020)。為了落實績效目標並改善將就業服務員配置於縣市政府產生功能不彰的問題,原民會於2013年採用勞務委外模式推動《僱用原住民族就業服務人員計畫》,成立專業就業服務團隊,全國設置北基宜區、新北區、桃園區、竹苗區、中彰投區、雲嘉南區、高雄區、屏東區、臺東區以及花蓮區共10區原住民族就業服務辦公室。
監察院(2020)在「政府協助原住民就業成效與檢討」的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點出原住民族整體就業情勢並提出相關建議。一方面,原住民族從事易受經濟環境與政策影響的製造業、營建工程業等工作的比例,仍然高於全體民眾。此外,原住民族平均薪資與全體民眾的平均收入約維持一萬元之差距。因此,該調查研究建議原民會、勞動部及相關部會宜就勞動市場的未來發展與產業需求,並兼顧原住民族的意願,規劃永續發展且長期穩定的就業政策,以達成轉變原住民族就業類別、強化就業競爭力、促進長期就業穩定以及提升就業品質的目標。另一方面,實際居住於都會區的原住民族約佔原住民族總人口的六成,都市原住民族的就業需求與日俱增,然而,為原住民族求職者及失業者所提供的就業資訊來源仍然不足,為此,該調查研究建議應朝向就業資訊管道的科技化發展,並擴展原住民族人力資源網的基礎人才和廠商資料,以彌補原住民族就業資訊不足之需求(監察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