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期 社會工作與就業服務:挑戰與創新(2024年09月)
臺灣青年的轉銜類型、轉銜障礙與勞動風險
2002年時,臺灣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上升至11.91%,成為青年失業率首次突破到10%以上的歷史記錄。自此以後,臺灣的青年失業率一直維持在10%以上,顯見臺灣勞動市場已經形成了青年高失業率的結構性問題,衍生了大量的失業青年面臨失業後的經濟難題與社會排除困境,成為臺灣社會長期面臨的難題之一。
面對青年高失業率問題的原因,臺灣社會最為廣泛流傳的主流論述就是「青年就業能力不足論」,這項觀點強調青年失業的主因是:青年的個人「就業能力不足」,難以符合雇主的用人需求,因此青年的失業率偏高,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初次尋職青年,往往出現所謂「學用落差」的問題,因為初次尋職青年不僅專業技能不足,而且明顯不足的就業能力還有「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性及抗壓性」、「解決問題能力」等項目,但是這些就業能力卻正是許多雇主優先重視的甄選重點,導致青年的高失業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鄭仁偉,2011)。
「青年就業能力不足論」顯然是一種「雇主取向」的簡化看法,無法完整解釋青年失業的原因,因為這項觀點存在著二項明顯的問題,第一項問題是:只有從雇主需求的角度,瞭解雇主對於僱用青年的要求條件,並沒有從青年的角度,瞭解尋職青年在求職過程面臨的問題,難以完整理解青年失業的原因。第二項問題是:在「青年就業能力不足」觀點的背後,隱含了一種對於「尋職青年」的假設:所有尋職青年面臨的尋職障礙因素都是相同的,其實,尋職青年在尋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複雜的尋職障礙因素,青年個人的就業能力高低,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並不是唯一的因素。
有鑒於臺灣社會長期存在青年高失業率的問題,確實有必要進行探討,以瞭解臺灣青年失業的影響因素。因此,本文擬從「青年轉銜」的觀點出發,採取「次級資料分析」的方法,重新理解當前臺灣青年的失業原因。本文將探討以下議題:臺灣青年從學校進入勞動市場開始初次尋職的轉銜過程中,面臨的轉銜障礙因素為何?青年初次尋職後的轉銜結果,有那些不同的類型?本文以下的論述,首先將說明「青年轉銜」的定義與轉銜類型,其次將說明臺灣青年轉銜類型的分類架構,第四部分將分析初次尋職青年的轉銜障礙因素,以及初次尋職的長期失業青年面臨的轉銜障礙因素,第五部分將分析「曾經就業的失業青年」青年面臨的勞動風險,第六部分將分析「畢業後未尋職青年」的類型,最後,本文將提出青年就業政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