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6期 社會工作與政治(2024年06月)

從急診社工角度觀察弱勢個案滯留急診出院困難之困境

  急診社會工作跟隨著急診的快節奏和不確定性一起工作,向來必須為了有緊急醫療需求的病人給予及時的協助和服務,工作也有著許多的時間壓力和急迫性。面對的個案類型從原先以醫療補助、路倒病人、出院安排為主,後續不斷的延伸至家庭暴力、性侵害案件、兒童保護、老人保護、藥酒癮、自殺及精神病人、街友、重大意外事件病人、社區滋擾強制送醫等許多類型個案。近年更是開始出現許多未達老人年紀、無身障身分且無福利身分的社區個案,進入急診希望尋求安置或是居住處。

  而急診主要是針對疾病重症和嚴重外傷的病患進行適當的緊急醫療處理,以拯救其生命、縮短病程、保留其肢體或維持其功能的醫療場域,因此以緊急醫療處置為第一優先。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3a,2023b)資料顯示,急診觀察床數從1995年的2,880床至2022年的3,833床,成長了33%的床數,而就診人數則從 4,646,905人次增長為11,510,600人次,足足增加將近148%,顯示使用急診醫療服務的病患逐年且快速的增加,病患保持著看診要求快速的心態,開始把急診當作一個便捷的醫療場域,忽略了疾病就診分流的概念,徒增急診醫療的壓力。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無日期)及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統計,我國於2020年正式出現出生率低於死亡率的人口負成長現象,且自2012年至2022年,家戶總計由8,077,323戶數上升至8,968,428戶數,增加比例為11%,其中戶內人口數以一人家戶和兩人家戶為最多。回顧近年的人口統計,2018年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2022年扶養比更是來到了42.21。而家庭被認為是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存在,人們在家庭中學習、成長並獲得支持,但社會中的家庭組成早已從傳統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家庭甚至縮減至單人家庭,當家戶內的人口縮減,意味著照顧人力的侷限,面對生活變故的協調能力也會遇上困境。

  而這些事情自COVID-19疫情開始到成為日常的今天,越來越能看見疫情帶給大家的生活和互動改變,包含家庭支持系統變得薄弱,承受風險的能力降低,而疫情更催化了家庭互動的距離和陌生感,讓社會中出現的個人及家庭議題變得複雜且難解。時常透過個人發生疾病至醫療院所就診,引出家庭成員間本來的分歧,並開始期待能夠在有病床躺且可滯留的「安全場域」—醫院找到解決方案。因此急診首當其衝的面對到社區中多樣化的弱勢個案滯留,導致急診社工處理的個案問題更加複雜,同時面對醫療團隊的期待以及離院時間壓力,以及政府各部門之間協調過程的角力,讓急診社工陷入處遇的兩難和時間壓力中。

  本文藉由第一線急診社工的角度,探討近年來所面對的弱勢個案滯留急診難題,期望透過討論讓此情況獲得關注並有相對應的解決措施以及資源介入。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06/24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6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