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6期 社會工作與政治(2024年06月)

臺灣福利國家的福利韌性

  聯合國在2015年發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讓「永續」(sustainability)一詞在其後數年大受歡迎,幾乎成為各國社會發展的必達使命。對於社會的永續發展而言,社會福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為它和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尤其是因此達到較平等的福利社會,在永續發展的各方面表現也往往較好。可以說建立良善的福利國家制度,對於一個社會的永續生存而延至關要緊。

  在此同時,由於社會的內外環境劇變,甚至出現各類危機,與「永續」相關,但是更強調社會體系耐力的「韌性」(resilience)一詞,在晚近成為學界與實務界的熱門字眼。「韌性」指涉小至個人或大至社會組織體系面臨壓力測試時的承受能力,以及其後的復甦生機。好比彈簧一樣,承受壓力之後能夠反彈回原樣,在形象上描述「韌性」這個概念所蘊含的承壓力與調適力,得以適應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開始探討個人面臨外在衝擊時,心理層面的抗壓性,乃至於後來關於社區作為維護本地文化或照顧網絡的研究,學者關注的是這些層面的個體、家庭、組織、乃至於社會制度架構得以延續生機的機制(Martin-Breen & Anderies, 2011)。典型的例子是受到自然災害後的地區,如何藉由自身既有的社區網絡與公民組織,協同政府一起投入災後重建的工作,進而讓地區發展得到重生(林萬億,2002;湯京平等人,2009)。

  「韌性」的強弱往往決定受到衝擊的對象承受力,以及其後的復原程度,可以說「韌性」呈現出這些主體的有生力量。 國際學界與實務界的論述從「永續」演進到「韌性」,意味著各國在邁向「永續」的路途上,是將遭遇到若干挑戰,其中有些是突發性且立即發生衝擊,迫使受影響的國家或公民必須立即回應。對「韌性」概念的重視,也意味著我們身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逐漸遭遇更多難以預測且影響強烈的風險,必須有更多的制度性調適,才能應對這樣的挑戰。就此而言, 2020年爆發的疫情危機,歷時三年的疫情衝擊到全球每個角落,無疑是對每個國家的「韌性」最直接的考驗。這次疫情發源於中國大陸,與之比鄰的臺灣首當其衝,必須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以及伴隨而來的經濟蕭條與失業上升等挑戰。以下從福利國家的視角,探討此次危機當中臺灣福利制度的「韌性」,並藉此評估後疫情的今日,疫情危機所遺留的相關挑戰,藉此提供進一步的社會政策意涵與未來展望。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06/24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6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