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6期 社會工作與政治(2024年06月)

從高等教育到工作場域──反思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實踐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一種專業活動,從事社會工作者必須受過專業訓練,方能有效協助個人、團體或社區達到預期之改善目標。因此,社會工作是助人的過程與方法,也是一門專業學科,更是一種社會制度,致力於協助個案改善處所的社會環境,強化其社會功能,滿足需要並克服困境及解決問題。但是,若實際走訪教育現場與實務工作場域後,會發現社會工作者要面對制度的壓迫,同時感受到許多社會政策的設計是在欺負基層人民與窮人,與學校所學的西方民主價值有相當嚴重的落差。

  社會工作者關懷弱勢的困境與問題之訓練,使他們能積極參與社會並維護其權益,若同時需要扮演助人者與倡導者角色,為弱勢者爭取權益而必須與雇主倡議時,則會面臨兩難困境(Horner, 2009)。黃源協與莊俐昕(2012)提到 1980年新管理主義(New Managerialism)興起後,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服務輸送皆對社會工作的傳統價值與理念實踐有極高的衝擊與挑戰,專業知識被管理知識取代,照顧與關懷被現金及契約關係取代,顯現社會工作者在理想與日常實踐時的困境。從前述鄧寶山言談內容中,亦能看見社會工作與政治間的關聯性,源於社會工作者比其他領域的工作者更需要對公平正義及人權等概念具有想法,無論性別、階級、族群、宗教等公民皆能受到社會保障,在實踐社會工作的歷程亦能體會到政治結構如何牽引社會制度來影響個人。現實環境內,社會工作者或許受到社會制度的限制而無法充分展現專業,但若能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將能幫助到多數人,因此社會工作與政治無法分離,當政治不民主或沒有公民參與的空間時,社會福利制度亦難以完整。

  社會工作學系的教授通常會利用課程或實習機會帶領學生走進不同的社區、非營利組織或政府單位,接觸來自不同階層的人民,無論是接觸性工作者、獨居老人、逃家青少年或單親媽媽等,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了解社會環境、階級與人之間的關係,提到獨居老人就會想到社會福利、性工作者則是牽涉到工作機會不足、青少年逃家可能是家庭教育問題、單親媽媽則牽涉到子女教養議題等,這時候學生多半能體會到政治與個人才是社會工作者最該關注的事情,使其價值在日常實踐時充分發揮。

  在管理凌駕專業以及效率當代的社會環境中,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及訓練受到極大挑戰,不僅對專業認同產生衝擊,同時需要調整過去學校內培養的根深蒂固的工作模式,以符應新管理主義的全面性績效評估(黃源協,2007)。據此,本文以下將會討論如何從「高等教育」與「工作場域」的日常實踐反思社會工作者的價值,建立起社會工作者應有的專業認知與態度,擔負起照顧弱勢與提升社會福祉的責任。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06/24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6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