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5期 以全人照顧為基礎之社會福利與醫療整合服務社區發展(2024年03月)

成癮者復原力和治療成效相關因素之初探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吸毒成癮是嚴重的健康問題,對個人及家庭皆造成嚴重負擔,若能提供好的治療及處遇系統,對成癮者個人及其家庭,以至於整個社會都可獲益。

  因應不斷攀高的吸毒人口,司法部門與矯治機關以往採取嚴刑峻法與隔離拘禁的方式,冀能達到嚇阻接觸的心理作用與止癮斷根的效果。政府於2008年修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4條,毒品防治重點從司法的重刑防堵轉向多元減害,認定單純施用毒品個案為「病患型犯人」,將藥物濫用視為生病行為。從減害(harmreduction)的角度來看,病人的角色提升為「需要被幫助的人」,成癮相關研究在病理與公共衛生的基礎上,增加了從個人心理與家庭社會支持層面的視角,藥癮處遇實務除以醫療為核心,也兼容社會心理的工作模式。

  研究指出,藥物成癮是大腦功能違常導致的結果,可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吳佳儀,2018),具高復發性。監禁只是讓成癮者處於無法取得毒品的環境中,表面上確實達到未使用的狀況,但實際的戒治成效或可從再犯率居高不下窺知一二,戒毒真正的挑戰還是在回歸社會之後(武維馨,2012)。

  筆者任職的醫院精神科已開設成癮門診多年,並在2019年加入衛生福利部《建置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先期試辦計畫》,與地檢署合作執行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在服務過程裡,發覺諸多個案,同為戒癮者,亦同樣面對生理上戒斷症狀與心理上渴求難忍的處境,但仍會有個別化的展現。身兼「違法者」與「戒癮者」兩種角色,成癮者復原之路上其實面對百般質疑,充滿各種挑戰。個案的回饋,引發筆者了解醫院門診成癮者復原力樣貌之動機。探討成癮者復原力與各類戒癮成效因子的表現與關係,對倡議增權、發展正向及優勢觀點的社會工作者來說亦有其價值與意義。

  翻查國內相關文獻,許多以藥物成癮為題,關於戒癮過程導致成效或復發的各類研究,以矯治機關或收容人居多(林雅秀,2012;張麗玉、林子菲,2018;蔡震邦、鍾孟惠,2018;韓意慈,2016),研究者則以司法相關人員為主(林瑞欽等人,2013;郭文正,2011;楊士隆等人,2021)。本研究欲從門診成癮者的就醫行為,透過量化研究,探討復原力與治療成效相關因素現況,檢視成癮者主觀性認知與客觀性結果的差異。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04/0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