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5期 以全人照顧為基礎之社會福利與醫療整合服務社區發展(2024年03月)

只驗傷,未療傷?!女性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就醫行為之探討

  親密關係暴力是一個日益嚴重且廣受重視的公眾健康與人權問題(Chamberlain & Levenson, 2009; Chu et al., 2010; Devries et al., 2013; Taillieu & Brownridge, 2010),諸多研究顯示,親密關係暴力對倖存者(註1)造成一定的身心創傷,導致較高的醫療使用率、較高的醫療費用,被害人即使離開關係、或是因其他原因不再受暴,仍需要相當時日,才能達到身心狀況的平復,而這當中也還是需要持續使用各類醫療服務(Fishman et al., 2010; Gottlieb, 2008; Varcoe et al., 2011)。也因此,有學者主張將親密關係暴力視為有急性期的慢性症狀(Gottlieb, 2008; Wells et al., 2012)。

  由於親密關係暴力議題具有相當的隱蔽性與複雜性,甚至在某些社會文化下,具有社會污名化與責難被害人特質,因此,就醫方主動揭露的意願,以及醫療專業人員的探問技巧與辨識能力,都有其不同於一般疾患之處。再者,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在問診、檢查等醫療過程中,經歷二度創傷(re-traumatization)的風險也特別高(Coles & Jones, 2009; Williams & Williams, 2013),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態度與言行,有可能撫平,卻也可能惡化受暴婦女的困難醫療經驗,從而牽動其就醫意願與揭露決策,乃至於後續的醫療成效及創傷復原可能性(Reeves & Humphreys,2018)。儘管國內外實證研究均已揭示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有較高的醫療利用與醫療費用(江宛霖等人,2020;Kruse et al., 2011; Stam et al., 2015),然而,截至目前關於受暴婦女就醫圖像的文獻仍相當有限(Reeves & Humphreys, 2018)。本文旨在透過以倖存者深度訪談為主軸,輔以醫師、護理師與醫務社工師等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觀察,探討臺灣親密關係女性被害人的就醫、揭露與求助之特性,及其與醫病互動關係之間的關聯性,並據以提出整合性全人照護的政策與實務建議。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04/0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