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5期 以全人照顧為基礎之社會福利與醫療整合服務社區發展(2024年03月)

慢性精神病人的衛生福利需求──龍發堂現象及其照護實踐

  龍發堂位於北高雄市的路竹區,過往一直以收容慢性精神病人而為人所知,存在近半世紀歲月的歷程中,地方傳聞著許多神蹟,期間也曾發生數次被指控不當對待精神病人(陳正宗,2018)。於1980年代後期堂方更於農牧特定用地上建置有一地上七樓、地下一樓總建坪超過6,000坪的違建大樓,所照顧的堂眾人數曾高達近1,000人,但確實人數與堂眾名冊一直未為政府部門所知悉。當2017年7月初及9月底陸續爆發阿米巴痢疾及肺結核法定傳染病群聚事件之後,因為防疫工作而打開了層層被管制的門鎖,才揭露其內部真實的生活照顧情況。檢視龍發堂現象在覺察慢性精神病人照顧需要以及此過程中家屬困頓所產生的破口現象,並省思臺灣社會中的衛生福利體系運作如何回應精神病患長期照護。

  龍發堂現象是帶著在地具民俗風采與所在脈絡的社會想像,並存著正向追尋或負向禁忌,龍發堂現象過去被視為傳說,如鄉野傳奇般地被社會傳頌,畢竟是許多半世紀之來為照顧精神病人家屬所寄託,至於家屬則有著極為異質的需求狀況。實際上,患者處境是被視為家人身心耗竭的重擔、極欲除去包袱、個人或家庭利益的切割等原因不一。在家屬照顧困頓下付出一定金額後獲得龍發堂對精神病人終身照顧承諾,而無一般精神醫療機構的出院機制,免除了家屬力竭而無力照顧壓力。堂眾的死亡率在1980年代約每年為7.5%,到了全民健保施行後2010年至2017年6月間仍高達每年5%,且死亡者的平均年齡明顯年輕(黃志中,2018)。在龍發堂2017年法定傳染病群聚感染事件調查處理過程中,所揭露的堂眾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照顧不足,以及居住環境狀態明顯不堪。加上僅有七名正職人力,以維持一個容納超過五百位慢性精神病人的七樓違建場域,在生活大樓的實際生活環境均為常態性鐵柵門上鎖,衛生設備簡陋而不足,簡陋溝式排糞坑、破損便器、無門板設置的廁所、數目與使用人數不成比的衛浴設備、無肥皂及衛生紙,蟑螂、鼠糞、鼠跡四處可見,致使居住環境極為不佳(蘇嘉宏,2018)。種種現象都呈現出國家社會以家庭關係為照顧基礎的不足,未能具體落實出慢性精神病人做為一個「人」的社會主體處境。堂眾所流失的諸多個人健康、生命代價,家庭、社會卻是為入住龍發堂付出了無以衡量的代價。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04/0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59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