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期 兒少替代性照顧(2023年09月)
知行合一,可能嗎?──兒童權利公約(CRC)落實於台灣兒少安置機構的實務運作初探
「CRC讓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我們臺灣的文化不適合這種東西!」在某場《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Children, CRC)訓練的中場休息,作者聽見與會的夥伴在交流意見時這麼聊著。內容大意約為「這些小孩年紀這麼小是能懂什麼權利」、「規定這麼多,我們這樣照顧會有多麻煩」、「CRC是政府拿來為了追逐名聲的東西」、「我們臺灣,不適合那些西方國家來的東西」。當時作者剛踏入兒少安置領域沒多久,也才剛開始接觸《兒童權利公約》。而在幾十分鐘前臺上的政策推動者才在高談闊論、宣示政府落實兒童人權的決心,但一到中場休息,政策執行者的反撲聲音便一一浮現,這些訊息讓作者覺得有種似是而非的怪異感。一直到參與一場又一場提及CRC的會議、訓練後,觀察到越來越多言行不一致的現象而引發作者很大的好奇─所以《兒童權利公約》究竟會以怎樣的姿態落實在安置照顧的現場呢?
臺灣在2014年由總統公布《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後,於2016年經立法院審議及通過我國加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條約案,同年即由總統簽署加入書,並於2016年發布《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邀請國際專家學者進行審查(簡慧娟、吳慧君,2017)。政策已然上路且勢在必行,各式各樣的策略都已經深入各個角落,但對照實務處境之下仍能發現許多不一致。
現實上,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廣,透過各式各樣的政策由上而下來推動兒童權利落實於安置照顧中,同時也在國家報告中也呈現出執行狀況與成效;但在兒少安置機構的實務工作者這一端發出的聲音多為負向、不適用的陳述,那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而那些被呈現出來有關CRC落實在各個面向的服務成果,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在推動兒童權利於兒少安置機構運作的過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響運作而出現落差?
本文作者長期任職於兒少安置機構,多年來發現《兒童權利公約》在政策推動與實務執行上出現落差,也擔心立意良善的政策在未充分顧及實務需求的運作之下徒費心力,也可能造成在實務推動困難之下遷怒於《兒童權利公約》的效應。基於上述觀察與動機,本文期待在現有的研究之上,進一步蒐集安置機構一線照顧者、安置機構管理者的實際經驗,了解《兒童權利公約》在臺灣兒少安置機構的落實現況,以及找出影響《兒童權利公約》實踐於臺灣兒少安置機構之關鍵因素,期能進一步對臺灣政策、兒少安置機構操作《兒童權利公約》的各個面向提出建議,並具體形成可行的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