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期 數位時代下的社會工作(2023年06月)
行動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實踐經驗之探究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將「數位學習」(E-Learning)和「無線技術」兩者相結合的產物(王育文等人,2009);隨著無線網路技術的成熟與行動裝置的普及化,學習者可以不受時空的侷限,透過應用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來進行學習(張阜民等人,2013);其強調「情境化」與「行動化」,前者是指學習的內容與學習者所處的環境可以結合,後者則是指教學與學習,包含工具與材料,均不受地點的限制(黃國禎等人,2019)。
「行動學習」可以說是具有「無所不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的精神;但後者更強調「隨時、隨處進行的學習」(沈中偉、黃國禎,2021);雖然兩者有所區隔,不過核心精神都是宣告當前的教學已迥異於傳統課堂口頭講授的知識傳遞,而是朝向教學的時機更即時,教學的環境更貼近學習者,同時,教學的材料更具行動性等發展趨勢。
當然,並不是任何線上數位媒材的使用都能稱作行動學習;行動學習應具有:(一)學習需求迫切性;(二)知識取得主動性;(三)學習設定機動性;(四)學習過程互動性;(五)教學活動情境化;(六)教學內容整合性等六大特性(陳祺祐、林弘昌,2007;蘇照雅,2005;龔旭陽等人,2006);而行動學習也並不是為行動學習而行動學習,更進一步地說,學習變得即時、互動與結構化,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 Learning)的概念(沈中偉、黃國禎,2021)。
Knowles(1972)提出對自我導向學習的定義,認為是個人不論有無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主動審視自己的學習需求,制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選擇並實施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及評估學習成果的過程;曾婉婷(2016)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是一種歷程,是個人特質與能力,亦可以是學習型態,是個人獲得知識或有待解決問題時所引發自主性學習。
基此,筆者認為教學者在學習者自我導向的學習中,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反而是提供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藉助資源,進行自我學習與成長,同時如同Grow(1994)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因此不論個人學習條件的高低,學習者可由低自我導向學習特質與能力,朝著高自我導向學習特質發展;而行動學習的教學便是落實這樣的理念,藉此提供學習者不管在學習動機、學習診斷、學習目標、自我調整以及學習策略上形成必要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