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1期 災害應變及社會工作實務(2023年03月)

COVID-19防疫期間原鄉地區社工員投入防疫的經驗整理——以基督教芥菜種會為例

  全國成(2000)認為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在毫無接受災變社工基礎訓練及經驗情況下投入救災,救災一個月後就有社工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從那時有從事防救救災的社福機構開始提供社工員投入災難現場救災時必須要有適當的救災技能及自我照顧的教導才能有信心進入災難現場執行救災的助人服務工作(全國成,2005)。九二一震災經過的10年後的2009年8月8日,臺灣又遭逢史上第三大災難―莫拉克颱風引發的「八八水災」,所幸有了較充沛的災變社工的技能訓練與提升,國內有從事防救災與重建的機構,例如,台灣世界展望會(以下簡稱世展會)順利完成「八八水災原鄉重建專案」任務(全國成,2010,2018)。筆者於2018年8月獲基督教芥菜種會(以下簡稱本會)邀請,加入負責本會發展原鄉地區的社工服務工作以及全會防救災組織能力的建置。因為筆者很擔心,臺灣自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每10年就會發生大型災難!於是在2018年到2019年加緊在本會內推動災變社工的基礎技能及自我照顧的內部訓練,不幸真的在八八水災的10年後 2020年1月底,臺灣甚至全球遭受前所未有的新形態的災難―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災嚴重侵襲。筆者在過去20多年的災變社工訓練中並沒有把抗疫防災技能單獨重視地教導社工員學習,雖然在2002年臺灣曾發生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但當時災情並不像這次的 COVID-19是全球性重大災情。所以筆者與本會在COVID-19發生初期的半年,一邊遵照政府的防疫措施,一邊用視訊開始對全會員工進行疫情防疫技能訓練,強調要先有自我保護,並力求員工不受傷害原則與服務不中斷的原則,終於走到現在 2022年底,這一段期間值得做災變社工的筆者將其歷程重點整理,作為「災害應變與社會工作實務」之實務參考。

  基督教芥菜種會是臺灣最早發展原住民服務並參與抗疫的社福機構之一。臺灣於1950年國民政府遷臺之後,經歷二次大戰的蹂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正好當時有一群美國基督教宣教士來臺灣服務,紛紛設立服務機構,其中以基督教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宣教士(Lillian R. Dickson)設立最早,於1952年向政府設立機構,透過當時的美援與本會合作提供各類物資服務,在花蓮開設原住民青少年十項技職訓練學校(簡稱習藝所),使其有一技之長朝經濟自力發展,特別培育當時原住民少女學習護理班、褓母班、烹飪、縫紉等技職學校(王慧玲Iling.Dawa Panay,2020,頁62),並廣開孤兒院、育幼院、原住民醫療診所醫(如圖1-3)。特別一提的是,當年流行漢生病毒(俗稱痲瘋病)、肺結核病、烏腳病等等疾病,患病者會被視為絕症遭親友遺棄(如圖4),本會結合當時的各方資源及醫療人員設立專治的醫療院所來診治當時認為絕症的病患。適逢今年是本會成立的70周年,蒙文化部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邀請本會,從2022年7月27日到2023年5月28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長達10個月的歷史文物展,展名為「We Can Help:臺灣扶助事業x基督教芥菜種會特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原來光復之後,在臺灣最早發展原住民服務及參與抗疫災救治的機構中,本會就曾投入參與過。

  即便2020年起時至今日的疫情,本會都秉持著配合國家防疫措施及本會創會者的理念「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裝備社工員勇於投入原鄉族人在疫情期間的需要與服務。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3/04/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