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1期 災害應變及社會工作實務(2023年03月)

NPO在「災害應變防訓演練」的功能與角色——以台灣世界展會災變社會工作實踐為例

  回首過去一般社會大眾比較有鮮明印象的歷史災害,無非就是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2009年八八莫拉克風災、2014年八一氣爆、2016年0206高雄美濃地震、 2018年0206花蓮地震,到最近2019年末開始的影響全球的COVID-19,經過了二年多到現在的後疫情生活當中,疫情對生活帶來的不便慢慢地減緩,我們也開始與疫情共同生活著,與人保持適當安全社交距離、出門戴口罩、穿起防護衣、不舒服時進行快篩,必要時進行視訊問診……等相關防疫措施,都默默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也變成新的日常生活樣態。然COIVD-19在災害防救法當中屬於生物病原菌災害,也是其中一項災害,主責回應的中央主管機關為衛生福利部,亦為社福單位的主管機關,財團法人台灣世界展望會(以下簡稱展望會)身為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NPO)的社會福利機構無法置身事外,也在疫情當下立即做出相關的回應措施,例如,對我們的服務家庭進行防疫宣導約 9,450人次、發放約5,300個防疫健康包及提供數位學習軟硬體設備……等,然對內除了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防疫規劃外,也訂定相關辦公室防疫規範與落實執行,展望會能夠迅速回應疫情,都是落實平時災害應變的防訓演練與規劃,加強展望會社工人員緊急救援訓練,以利災害期間能迅速到位,互相幫補。我們回應災難的動機是來自於對人類生命的關注,為減緩人們身心靈因遭受重大災難襲擊的影響。

  但天然災害(颱風、地震、土石流暨大規模崩塌、短延時強降雨……等)並不會因為疫情到來而消失,反倒因為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的影響,全球各地極端氣候的產生越演越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以下簡稱COP)原本預計在2050年要完成淨零碳排,每年都會進行檢討與討論,今年2022年已經是COP 27,主題聚焦在氣候賠償,為喚起社會大眾對其重視,現今已經進入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階段。2022年的10月因妮莎颱風共伴效應的影響下,造成東部宜蘭地區深夜發布土石流紅色警戒,要進行避難收容場所開設,再加上疫情的存在,已經儼然是小型複合性災害的產生。我們該怎麼在疫情的狀況下去開設避難收容場所?我們該怎麼在有限的空間內與他人保持適當的安全社交距離……等,我們所居住的臺灣似乎也即將變成新聞報導中的氣候難民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讓我們居住的地區可以永續地居住下去。在這當中如何運作災害管理循環(Disaster Management Cycle,以下簡稱DMC),裡面有四個步驟,減災(mitigation)、整備(preparedness)、應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這四個步驟環環相扣,本文會針對DMC其中的第二及第三個階段,整備與應變,也就是災害應變防訓演練來做分享。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3/04/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