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1期 災害應變及社會工作實務(2023年03月)

社政單位在災害救助體系之任務、現況與挑戰

  隨全球氣候變遷及全球化的演變,天災風險愈趨複雜及多樣。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DRR)《2022年減少災害風險全球評估報告》(UNDRR, 2022)指出,1970至2000年,每年平均約有90至100起大中型的災害, 2001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約有350至500起大中型災害,預計到2030年,全球大中型災害的發生頻率將達每年560次,每日平均發生1.5次的中大型災害。過去30年中,災害損失增幅一倍以上,1990年代災害損失約每年700億美元,近10年災害損失超過每年1,700億美元,增幅為145%(UNDRR, 2022)。2021年全球重大天然災害根據聯合國國際緊急災害資料庫(Emergency Event Database)統計,重大天災衝擊影響嚴重事件數共計385件,其中海地地震造成2,207人死亡,最為嚴重。前10大死亡人數事件中,除海地地震之外,都為颱風和洪災之強降雨導致的災害(行政院,2022b)。

  臺灣近25年來,歷經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2年SARS事件、2009年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2014年高雄氣爆、2015年復興航空空難及八仙塵爆、2016年0206臺南地震、2018年0206花蓮地震、2019年普悠瑪號列車出軌事故,及自2019年底開始迄今延燒全球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2021年0402臺鐵408次列車事故、2022年百年大旱及池上地震等,從天災、疾病到人為,多重及複合式災害侵害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政府單位中的社政體系在災害整備、應變及救助,扮演重要角色,從災害整備、災害發生當下的應變及公部門與民間資源結合提供相關服務措施,使受災民眾在遭逢重大災害時獲得及時援助,協助災後重建。

  正因天災多樣性及無法預測性,本文重點將聚焦社政單位在災害救助體系之角色與任務,平時如何做好準備,經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組織分工合作,共同挹注資源,強化韌性,當災害發生時足以快速應變與適時提供服務,尤其跨網絡的合作有賴平時建立良好的關係與溝通默契,逢災才能有備無患,臨危不亂。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3/04/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6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