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1期 災害應變及社會工作實務(2023年03月)

戰爭、脆弱性與韌性社會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SDR)定義災害(難)(disaster)是一種自然、人為的環境與社會過程間複雜的互動下,產生顯著地對人類與永續環境的傷害(UN General Assembly, 1989)。據此,戰爭或武裝衝突(armed conflict)是一種人為的災害(難)。

  我國《災害防救法》並未將戰爭或武裝衝突、人群蜂擁推擠踐踏列入人為災害(林萬億,2018a)。晚近,武裝衝突與氣候變遷,或戰爭與新冠肺炎( C O V I D - 1 9 ) 造成的雙重脆弱性(double vulnerability)已受到國際的關注(Balalian et al., 2021; Corpuz, 2022; Marktanner et al., 2015; Peter et al.,2019)。至於, 預防災害發生, Cannon(1994)直指:「災害是天然的,災難則不是(hazards are natural, disasters are not)」。國際減災策略出版的《與風險共存》(Living With Risk)文件也指出:「大部分的天然災害也許難以避免,但是災難可免(While most natural hazards may be inevitable, disaster are not.)」(ISDR, 2004)。野心政客明知戰爭不利人類發展,應該避免,卻因歷史、種族、宗教、資源、利益、權力、侵略野心等因素,拒不避免。

  因於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為藉口,侵略烏克蘭(Ukraine),發動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俄烏戰爭再次提醒世人,戰爭帶來的禍害嚴重與久遠;也提醒世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不會也以其自我宣稱的「祖國必須統一」,對臺灣發動武裝統一戰爭?

  值此,武裝衝突風險升高之際,蔡英文總統於111年國慶以「給世界一個更好的臺灣―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為題發表演說,揭示打造韌性國家的「四大韌性」:經濟與產業韌性、社會韌性、民主韌性、國防韌性(總統府,2022)。期盼善意止戰,也整備國家韌性。本文聚焦社會韌性,提醒國人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3/04/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6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