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0期 社會工作倫理議題(2022年12月)

社會工作專業職涯的日常倫理

  當代社會變遷快速,3C產品與社群媒體的盛行,現代人可在各式社群媒體發表言論,為博取版面或為抒發情緒,出現各種違背傳統禮義廉恥道德信念甚至是非不分的言論。這類似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所言的迷亂(Anomie),傳統價值和傳統社會規範遭到削弱、破壞、乃至瓦解,所導致的社會成員心理上失去價值指引、價值觀瓦解的無序狀態(肯‧莫里森,2012)。當傳統的道德規範越來越式微,倫理守則依舊是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助人行為的重要指引。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作為社工人員的道德規範,維繫專業身分以保護專業工作免受外部質疑。社會工作是專業利他(Professional Altruist)的事業,從多重善感的施捨走向科學調查與社會診斷的助人工作(Lubove, 1983)。社會工作是規範性專業,相較於精神醫學、心理學、諮商等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基礎是基於公平正義。社會工作相信每個人都有尊嚴,人人都為了某種利己利他的神聖價值而奮鬥。社會工作價值是追求社會正義、採取集體主義思想、主張社會中的個人對他人負有責任(芮默‧佛雷德利,2011)。

  當代專業人員也對科學能夠解釋,專業所面對的複雜問題的能力與限制有更正確的認識。在1930年代科學被奉為圭臬,被認為是解開許多人類生命奧秘的關鍵。專業人員已認知到許多問題的根源是倫理學上的議題,並非科學所能回答。倫理道德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有意識的學習與養成,隨著違反倫理的案件增加,迫使專業更加注意過去流傳下來的倫理傳統與倫理的課程訓練,也因此社會工作更需要著重專業倫理知能的教育(芮默‧佛雷德利,2011)。

  英國學者Sarah Banks認為社會工作就是倫理的工作,倫理的概念鑲嵌在社會工作的日常實踐,她稱之為專業職涯的「日常倫理」(everyday ethic in professional life)(Banks, 2013)。Banks(2016)定義「日常倫理」異於傳統教科書的社會工作倫理,傳統的倫理側重於概述一般倫理原則,面對倫理困境時,透過規範的倫理架構來推理解決。「日常倫理」則視社會工作的職業倫理超越困境、理性判斷的決策與倫理守則。日常工作中的職業倫理更重視社工人員的動機與情緒,這並非個人特徵,而是將其視為人和環境間動態關係的一部分。Banks(2016)解釋這是體現在日常社會工作實踐的倫理觀,即社工人員與服務使用者工作時經常面對的道德與倫理行為,包括社工人員的情感、身分、角色和責任的工作,在互動、溝通、行為、爭論等面向,被解釋為權利、責任、傷害和利益的議題。

  就如同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時,多數國家社會、經濟活動停止運作(lock-down),不少人面臨失業、社會隔離、生病、福利服務使用中止之際,意謂更需要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或專業關注的情境(Banks, 2020)。然而,社會工作者承受社會、經濟和個人健康壓力,與多數人一樣,被限制行動空間,僅能在家與視訊遠距工作。讓個人生活和工作不易區隔,卻也遠離服務使用者,不僅空間遠離,信賴關係難以建立。此時社工人員可能經常陷入倫理困境,難以決定採取何種行動(Banks, 2020)。社會工作者應謹守倫理守則(如遵照政府、機構的規定),或運用專業裁量權(professional discretion)彈性調整工作模式,如:加強與案主的信賴關係、排序案主的需求與期待(demands)。Banks(2020)解釋此概念並非不重視倫理工作,而是當社工人員在每天的工作情境中充滿倫理兩難的困境時,應該對倫理情境有更高的警覺性(ethical vigilance)。

  倫理兩難與困境並非熟讀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即能找到答案,本文依據Banks提出的社會工作專業職涯的日常倫理,來分析近期社會工作實務的倫理議題,就兩部分進行討論:價值衝突與倫理抉擇、倫理阻力與倫理工作,並提出案例說明,思考社會工作職業生涯中的日常倫理。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12/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