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0期 社會工作倫理議題(2022年12月)

為何而研究?社會工作科學典範與研究倫理

從慈善到專業,社會工作走了近百年。發展初期為了追求能與其他社會科學並駕齊驅,能獲得社會認同,社會工作曾傾向以個人取向的角度詮釋個案遭遇的問題,運用心理分析和治療的技術來幫助個人與家庭,以追求較好的職業地位和待遇。相對的,貧窮議題、族群歧視、弱勢處境者遭遇不正義等結構性因果,較少被關注。二戰後從歐洲傳入北美的批判理論思想,掀起了年輕菁英投入民權、婦權、反戰等社會改革浪潮。許多新的社會文化理論不約而同地指責強調個人主義與自由競爭的價值導向,呼籲應更關注結構性限制對個人問題的影響。1970年代後,批判理論、生態系統觀點、女性主義、充權與反壓迫實務等理論逐漸成熟,許多學者指出社會工作如何成為社會控制工具,如何協助當權者規訓弱勢處境者;並試著將社會工作專業導正回對結構具轉型正義、具社會改革效果的路徑。例如,Bailey與 Brake(1975)的基進社會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Germain(1973)提出個案工作實務的生態系統觀點,為社工理論注入活泉。

然而,為何我們還是看到較多的問題解決、短期焦點、行為修正等技術運用在社會工作實務中,較少看到意識覺醒、結構改革、社區行動等方法?作者認為,理論與實務之間為何會產生落差?除了福利政策的意識形態外,這個落差有一部分也來自於研究行動和其科學典範(paradigm,或譯為派典)定位。

研究是獲得社會知識主要的來源,社會工作在專求專業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期待(或要求),應於專業決策中提出具有證據力的解釋或佐證,於工作中展現研究意識(research-mindedness)(Humphries, 2008)。研究也一直是社會工作證明其專業的重要方法。2011年,John Brekke在美國社會工作與研究年會中、Perter Summerfield在第一屆歐洲社會工作研究會議中,不約而同地談論到社會工作的科學危機。 Longhofer與Floersch(2012,2014)後續則以社會工作的「危機」來稱呼此一「現象學式的實務落差」(theory-to-practice gaps, phenomenological practice gaps)。其指出這個實務落差將造成社會工作本質受到傷害的危機:當追求因果律則驗證的實證主義,與基進主義強調價值與道德重要性,彼此各說各話時,社會工作如何被認可為有責信的專業?社會工作是甚麼?應如何展現科學性或有效性?

長久以來,社會工作被認為缺乏一致性的認識論基礎,在理論和技巧上沒有系統性結構,在理論與實務間有很大的落差(Bamford, 2015; Göppner & Hämäläinen, 2007; Salisbury Forum Group, 2011; Soydan, 1999; Wiley, 2012;引自Hothershall, 2018)。主因在於,從歷史起源和社會工作的價值面上,社會工作從來不是那麼地「科學」,也不應該那麼地「科學」。如果社會工作過度依賴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知識來源、強調以證據為基礎的實務要求,自然會在不同典範中出現明顯的矛盾(Melnyk & Newhouse, 2014; Sheldon & Macdonald, 1999; 引自Hothershall, 2018)。

Fischer(1973)曾以〈個案工作有效嗎?〉(Is casework effective? A review)一文指稱,約50%的個案在經歷社工處遇後情況變得更糟,並呼籲應加強運用「客觀的工具」來強化科學化的實務性評估。因此研究法與社會統計課程,迄今仍為各校社工教育、國家專業考試中的必修學科。爾後,在新自由主義績效要求下,「以證據為基礎的」(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實務,更成為美國社會工作研究的主流。專業人員協會將執行研究納入倫理守則,不斷提醒社工實務者應該多閱讀、多運用理論、多執行研究、多操作具有證據支持(evidence informed)的實務(Forte, 2014; Roberts et al., 2006; Sackett et al., 1996)。

換言之,當主流科學典範是實證主義,證據指的是「問卷、測量和統計數據」之際,其他非主流典範將難以在知識產製上與其競爭。許多社會工作理論應用因未能在實務操作上被量化評估、發表,將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資源和經費支持,進而被學習或複製。實務工作者的主要目標是取得資源提供服務;但取得資源需要有證明績效、展現成果等評估性研究;評估性研究如何取信於經費提供者(政府或社會大眾)?這些都取決於何謂「科學」、可信的證據?這類名為「證據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evidence)上的爭議(Humphries, 2008),在不同研究典範中也有深入的辯論。另一方面,當量化績效

成為主流科學觀點並壟斷了出版與補助的機制,學術與實務工作者將因缺乏足夠資源來進行探索性、實驗性、或長期性的研究;實務研究傾向於以輕薄短小、短期內的方案評估,這類型知識產出將不足以讓典範產生轉移。從理論和實務的落差到科學危機,核心議題不外乎是社會工作研究該呈現何種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甚至是價值論?社會工作社群是否該有一致性的共識?社工專業還能以主流的實證主義為宗嗎?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12/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63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