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0期 社會工作倫理議題(2022年12月)

社會工作典範與社會工作倫理

  人性,乃人類有別於其他生命物種之特性,只有人類會形成基於價值之認知、建構、抉擇與實踐之行為。人類的問題,不論是個體的或集體的,都與此種人性之關係密不可分。社會工作關注人類的問題,探討人類的共同(或基本)需要(Common Human Needs)、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和人權(Human Rights)的滿足或實現課題,其核心內涵更是基於社會工作者的價值之認知、建構、抉擇與實踐。

  人在環境中,不斷變化的環境下,激發出新的人性表現,往往造成複雜而令人困惑的價值爭議情境。二十世紀後半葉出現了《社會工作倫理》專書,Levy於 1976年出版了《社會工作倫理》(Social Work Ethics)(Levy, 1976),是第一本社工倫理專書,引領社會工作者建立專業倫理價值的共識,他指出社會工作實務應是一套基於倫理價值的行動體系。

  社會工作倫理,作為一門學科,它探討社會工作專業所重視的價值及其實踐的課題。Timms(1983)指出,社會工作價值常被提及,但少有對話論述,社會工作價值的意義似乎被視為清晰自明而存有共識, 然而, 大多數重要的價值觀如尊嚴(dignity)、自決(self- determination)、要尊重人(respect to person)等等,實仍語意模糊,其意涵往往因人而異。二十一世紀持續強化的後現代性和多樣性,使基於人性價值運作之社會工作專業,面對著更為錯綜複雜、虛實難辨的價值相關爭議挑戰,社會工作者必須致力涵養能回應當前社會環境特性之社工倫理知能,才得以不斷維繫專業勝任力。

  價值的理解與實踐, 很難孤立地進行,會影響人們行動的價值理念,往往是一套價值體系而非單一的價值。筆者, 在以往學習經驗中, 認為採典範(paradigm)概念作為知識整理框架,十分有助於調適龐雜知識衝擊處境,使各種理論知識能形成意義清晰及穩定好用的工具,本文中,乃試圖運用典範概念框架來整理複雜的社會工作倫理價值,期能有助於關注社會工作倫理課題者之參考。文中,認為社工專業所重視的價值,基本上皆符合倫理、道德、對社會或社工整體具長期正向作用的特性,故將社工倫理價值簡稱社工價值,兩者間不作區別。

  典範或譯為範式, 是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首見於1962年孔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它意指一特定學術社群成員所共享的一組世界觀(指要理解某個現象,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之總稱)及相應關注的議題、方法、技術之總體(徐震、李明政,2004)。孔恩原本認為典範僅適用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它係基於某種普遍公認的科學成就,在某個時期才能為科學社群提供了科學家們共同關注的問題、所採用的理論模型與解決方案。

  與孔恩見解不同,Handa引入了「社會典範」(social paradigm)的概念,強調社會脈絡背景對於人們感知現實方式的影響及其重要性(“paradigm,” 2022b)。社會科學領域中,並存著多個不同的典範,他勾勒了自由主義和馬克斯主義典範,還探討了社會科學典範的轉移。此後, 社會科學領域中, 典範的概念廣泛被運用。甚至, 亦有所謂的popular paradigm,指特定時空脈絡背景下社區成員感知現實的方式,或在特定時間社區成員最廣泛接受的一組價值觀和思維機制。流行的社會典範是由社會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歷史環境決定的。(Asiminei & Şoitu,2014)。

  社會工作也存在典範?依Payne的看法,答案是肯定的(馬爾科姆‧派恩, 2013)。而20世紀幫助構建和聚焦理論的社會工作典範,是否可以繼續在21世紀發揮功能?21世紀往往被稱為後現代的時代,其社會的特點,就是存在具高度複雜性、流動性、不確定性和反身性的風險。針對21世紀後的情況而言,Howe和Payne亦都肯定典範可繼續作為組織社會工作理論的工具(McGregor, 2019)。

  為便於描述和對照, 本文中典範的內涵, 參考Guba( 1990 ) 於《典範對話》(The Paradigm Dialog)一書中的用法, 指可引導一學術或專業同行行動之一套本體論( Ontology)、知識論(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和方法論(Methodology)的整體。在本文中,將 Guba(1990)的本體論,轉述為「世界觀」,指社會工作中對於人、社會、社工自身的理想觀點,它們是社會工作價值論證或實踐的依據;知識論轉述為「基本問題」,指社會工作主要關注的社會問題或服務對象的需求;方法論轉述為「行動模式」,指能滿足需求或解決問題的社會工作行動方式。

  依Timms(1983)的說法,自現代社會工作出現以來,即存在競爭性的社會工作理論觀點,在本文中,只是用典範一詞替代而已,認為當下在臺灣,社會工作的教學或實務領域,亦存在多個競爭性的典範,影響著社會工作者所採取的行動方式。筆者亦接納Levy(1976)的說法,社會工作實務實是一套基於倫理價值的行動體系。社會工作倫理的核心價值,如正義、尊嚴,實都基於對社會及人的理想觀點,它們影響著社會工作所關注和介入之問題的選擇和界定,並影響著所採取的解決問題之行動模式。

  本文,試著在臺灣社會工作經驗脈絡下,所存在之競爭性的社工典範,進行簡要的勾勒。如前述,一特定社工典範的「世界觀」,係一種社會工作群體,對於人、社會及社會工作本身偏好的價值理想,其可用以引導社會工作者理解現實情況並形塑其關注的「基本問題」,進而影響了其偏好採取的「行動模式」,三者間相互關連構成一密不可分之整體。筆者基於以往教學研究經驗積累,認為當下我們社會具競爭性的社工典範,主要包括「傳統慈善與科學慈善」、「心理暨社會診斷」、「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人權取徑」等社工典範。本文,主要分別論述這些典範的內涵,即論述其「世界觀」、「關注的基本問題」和「行動模式」,期能有助社工倫理價值實踐間邏輯關係之辨認。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12/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6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