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期 以社區為基礎之服務實踐(2022年09月)
談新住民實踐社區服務——以新北市貢寮區為例
我國的跨國婚姻現象溯及1980年代,隨著時代推移,許多的新住民已在我國落地深根,截至2022年6月底,新住民人數是572,733人(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2022),已成為我國「第五大新興族群」。惟纏繞新住民「問題化」論述仍然存在!在我國待越久的新住民,越能感受夫家及社會投射的偏見及歧視目光,深刻感受污名及所處的弱勢地位(王翊涵, 2012)。
此外,多數新住民經歷語言及社會的適應問題,尤其在鄉下或農漁村為主的鄉鎮,新住民面對大家庭及傳統價值觀束縛,易對新住民發展社會網絡造成阻礙(潘淑滿,2013)。筆者曾擔任貢寮區區公所承辦,在社區服務多年,透過訪談了解新住民在地生活十多年的經驗,發現地方仍存在許多偏見及阻礙社會網絡發展的困境。新住民族群要衝破偏見框架,除落實培力,更需回應社區需求,因社區是新住民生活的場域,社區的正負向觀點相對影響看自身之觀點。
本篇透過實際案例說明這群來自異國姐妹如何「充權」自身,創造符合在地脈絡的社區服務策略;貢寮區多以農漁業為主的鄉鎮,截至111年6月底總人口為 11,377人,65歲以上人口2,790人,人口老化24.52%,為超高齡社會(新北市政府民政局,2022)。因此,新住民的社區服務皆緊扣超高齡社會議題,在這過程中,也同時翻轉社區的偏見及改善在社區的處境。
本研究以新北市貢寮區新住民實踐社區服務為研究範疇,透過案例分析培力及協力治理概念,並討論新住民的結構化困境、區公所與民間團體搭建夥伴關係的優勢與困境,最後再提到這群來自異國姐妹如何創設符合在地脈絡的社區服務策略,冀希本研究提供現行實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