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9期 以社區為基礎之服務實踐(2022年09月)

從排除到融合——協助社區精神病人之實務經驗分享

  在談到精神病患議題時,多數人會直接聯想到「危險的、具攻擊性、反社會、不定時炸彈」等,精神疾病非傳染病,其成因包括生理及遺傳、心理、社會及環境等因素,精神衛生法將精神疾病界定為:「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精神病患常見的行為反應包括:因動作緩慢或身體不自主抖動而害怕與人相處、低自信而顯得退縮、功能退化而呈現低自尊、容易產生壓力且出現不耐煩與抗拒等情形。時至今日科技化快速發展,社會大眾能在短時間內就接收到電子新聞報導,而快速的社會步調,亦造成人們在閱讀新聞時僅瀏覽標題或簡略內容,若未能好好地閱讀且思考報導內容,就容易呈現「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觀念,導致社會對精神疾病接納度低。

  另一方面,因應環境變遷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複雜且多元議題讓助人工作專業難以負荷,政府單位與專家學者開始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法,行政院於2018年2月 26日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整合相關網絡結合民間力量,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整合服務,建立社區為基礎的防護體系(衛生福利部,2018),考量各縣市政府社區單一關懷訪視人力與專業知能,難以因應家庭暴力、兒少保護、性侵害事件等加害人合併精神疾病的情形,此類個案問題需求多元且複雜性高,其中計畫策略三為「整合加害人合併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服務」,將社工人員編制於衛政單位提供專業服務,期能解決是類個案與家庭的問題。

  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經行政院於2021年7月29日核定,因應第一期計畫服務模式與運作機制具見成效,賡續辦理第二期延續性計畫,以期深化「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衛生福利部, 2021)的服務模式,創造永續價值,亦即從精神疾病延伸至其他面向,並提升家庭照顧與社區支持服務,尤其針對多元議題的困難個案,處遇應以中長期的追蹤輔導與關懷訪視,監控疾病及照顧以達深化服務、前端預防之目標。

  本文主要以社區精神病人為對象,從汙名化、偏見歧視、社會排除議題為核心,因應目前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策略三實施、輔以士林區社會安全網區級聯繫會議,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公衛護理師、社區關懷訪視員、心理衛生社工)以「社區經營」模式提供直接服務,發展家庭支持服務與社區照顧資源,在與各網絡單位夥伴關係發展下進行社會倡議,精神病人終能朝向社會復歸和社會融合之層次,以實現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的政策目標。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10/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66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