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8期 服務使用者觀點的社會福利服務(2022年06月)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下街友的處境與對策:以社會正義觀點探討

自2019年末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與改變人類生活樣貌,造成全球陷入經濟、社會、健康等等多方面的恐慌。股市大崩盤、學校進行遠距教學、搶口罩之亂等等因疫情導致的問題接踵而來。而2021年5月原本稍微被控制住的疫情,又再次在臺灣爆發,短短幾個禮拜之內,迅速升溫到達了三級,整個街道上空無一人、各大餐飲業也關門歇業、企業開始使用遠距辦公等形式居家工作,政府也因應防疫而訂定了許多法規來保障國民的權益。然而,這些規範對於每個人都是友善的嗎?還是在無形中增加了弱勢者的困境?除了日常活動空間的限制外,原先可以使用的社會資源與服務是否也跟隨著疫情一同停擺(Finnigan, 2021)?尤其是長期露宿於街頭的遊民,在面對這一波疫情時,除了要承受暴露在染疫風險下的危機、因疫情而損失的經濟收入,甚至還要面對大眾的不理解而造成的污名化或是負面標籤(Barbu et al., 2021; Finnigan, 2021; Ligety, 2021; Tobolowsky et al., 2020;Westbrook & Robinson, 2021)。

傳統諮商模式著重於個案自身及其內心世界,而忽略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Ratts, 2009),造成部分個案陷入環境的問題。而近年來興起社會正義為導向的諮商,透過更宏觀看待問題及更有效能的與個案合作,從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小系統、中間系統以及大系統等層面協助案主從系統中找到新的解決方案。透過消除族群間的不平等、了解社會脈絡或是文化對於個案的壓迫、倡議、外展、賦權等等行動的方式幫助個案發聲,促進社會環境的意識提升,最後找到個案的優勢並且賦能給他,使其能朝著社會變革邁進(Goodman, 2004)。而街友屬於結構上的弱勢群體(Schanzer, 2007),再加上疫情的侵襲加劇了他們的困境,如何透過社會正義的方式去幫助這些街友是我們值得去反思理解的。

最後,陳燕禎(2011)也提到社區的遊民問題如果能妥善處理運作,不但能減少社會上的不公義,還可進一步促進社會資本的能量,產生社區「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的社會現象。因此,本文擬蒐集國內外街友服務相關文獻,透過文獻回顧的方式將描述街友在疫情下所面臨的不公義及壓迫,透過社會正義為出發點的諮商架構與方案模式,作為臺灣當前針對街友提供服務協助的參考模式。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07/0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