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期 社會安全網——跨領域之心理衛生網絡合作與社區實務(2022年03月)
以社區為基礎的介入——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策略三服務模式之探討
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經行政院2018年2月26日核定,強調「建立社區為基礎的防護體系、提供家庭為中心的整合服務」(衛生福利部,2018),運用四個策略、建置跨網絡/體系的合作與資源連結,期能提升各類風險人口通報,解決影響社會安全的各項危險因子,進而提出對應策略及改進方法,強化社會安全體系運作效能。計畫起因於臺灣多起嚴重傷害社會案件及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例如︰經濟貧困父母攜子女燒炭自殺、無業男子租屋無預警殺死房東、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北投女童割喉案、內湖女童命案、臺鐵殺警案……等,上述事件不僅造成被害人家屬無法抹滅的傷痛,更使得社會大眾人心惶惶,尤其當殺人者被鑑定罹患精神疾病,在面對法律制裁上似乎有脫罪的可能性。
暴力攻擊等社會案件不斷,當事人也常常與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劃上等號, 除了讓大眾恐慌,更影響患者就醫意願(趙于婷,2018),通常精神病人會經歷深刻的焦慮與恐懼,當精神狀況不穩定、無法解決問題時,才會產生失序而採取非適當的方式。另一方面,當精神病人發生家庭暴力或攻擊傷害,通常是伴隨有其他議題,如:家庭關係緊張、親職功能薄弱、人際關係衝突、社會疏離挫敗、藥酒癮、經濟貧窮等,因此,應當更審慎去探究事件發生的原因,避免過度標籤和汙名化精神病人。
第一期計畫推動至2020年底結束,各縣市在策略三人力進用、服務模式與專業成效等皆有精進,2021年起賡續辦理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110至114年), 透過第一期實務工作的經驗累積,增進心衛社工保護性業務、精神醫療知能及社區外展能力,有助於朝向第二期計畫的目標「前端預防、危機處理、服務深化」(衛生福利部,2021),亦即心衛社工在進行個案服務時,要能「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去擬訂處遇計畫,非僅以保護性議題為介入重點,應從精神疾病延伸至其他面向,並提升家庭照顧與社區支持服務,尤其針對多元議題的困難個案,處遇採中長期的追蹤輔導與關懷訪視,監控疾病及照顧以達服務深化、前端預防之目標。本文以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為主軸,策略三內容為「整合加害人合併
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服務」,由心衛社工提供追蹤輔導與關懷訪視,並整合社會福利、衛生醫療、司法警政、勞動就業、民政、教育等網絡系統,然各縣市地理環境與網絡資源不同,策略實施初期由衛生主管機關作規劃協調,運作模式必然存在著差異性。因應第二期計畫執行初期,希冀能瞭解縣市策略三服務模式、心衛社工專業取向及工作技巧,後續建構出一個更符合計畫目標的實施模式,提供中央及各縣市衛生主管機關規劃執行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