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7期 社會安全網——跨領域之心理衛生網絡合作與社區實務(2022年03月)

在跨界中堅守初心——精神專科醫院精神醫療社工師服務內涵

精神疾病是重大慢性疾病,與其他慢性病不同之處在於疾病特性、社會壓力、自我要求、天氣劇烈變化等都可能讓精神疾病明顯變化,精神病人反覆入出院有時便會是不得不的選擇,每次可能長達60 天起跳的住院天數,讓病人除了特定目的外,會盡量避開住院,然而不論主動同意住院、被勸同意住院抑或是大費周章由警消、公衛護士強制送入院,若病人無法在住院中看到治療前後差異了解現在狀況、醫療合作低的狀況下,無法讓治療結果事半功倍,有時在過程中不斷出現行為問題,不但照護壓力重,也會影響病房整體系統穩定度。

臺灣近年出現幾起與精神病患相關的重大刑案,尤其嫌犯的精神狀況與用藥與否,往往成為檢辯攻防以及報章媒體關注的焦點,相關重大精神疾病與社會安全網議題的網路聲量也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有鑑於補強社會安全網,行政院於2018年2月26日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以推動服務體系。惟社安網的執行除增加心理衛生社工人力較為明顯之外,其他在法律層面、社安網計畫內容、心衛社工本身及網絡單位對服務內容並無共識、缺少相關經費等都被持續討論與檢討,並依著這些討論,開始有立法委員呼籲修改《精神衛生法》,並即將於2022年開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當社區潛在精神病患以及精神疾病治療後銜接社區的照護日漸被重視,精神醫療服務也必須改變原本專注院內醫療的服務內涵與思維, 精神醫療社工師也不例外。林子軒、蕭至邦(2021)整理美國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的專業成形歷史時發現,在1980年代精神醫療社工除了在大型醫療院所提供專業服務,也在私人門診及社區工作,由於場域更加多元,因此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一詞也逐漸被心理衛生社會工作(Mental health social worker)取代,到了1990年代心理治療以及家族治療甚至成為精神醫療社工的主要服務項目之一,並透過訓練獲取家族治療的專業認證。Tomes(2008) 調查1990年代美國的精神醫療專業工作者發現比起醫師及心理師,社會工作人數占比最多,比起1980年代的36%又更高了, 社會工作者儼然為精神醫療服務提供的主體。然而與美國不同的是,臺灣直至1989 年明訂醫院每30床急性病床需設置一名精神科社工後,醫院才正式納入精神醫療社工人力,服務項目從臨床個案工作開始, 逐漸注重家族治療、團體治療工作,到進行家庭及社會心理診斷,穿上白色工作服被視為醫療人員,建立了專業形象,加上醫院環境單純,也因此精神醫療在過往常被社工界認為是工作環境最優良的領域。然而精神醫療社工師的專業服務早已從醫院延伸至社區,以堅信家屬及病人在陪伴與服務中生命得以改變的信念進行服務, 本文將以精神專科醫院的服務模式為出發點,呈現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師服務內涵。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04/2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