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7期 社會安全網——跨領域之心理衛生網絡合作與社區實務(2022年03月)

強化社會安全網與社區心理衛生的建構

當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一期(107- 109年)(以下簡稱社安網)如火如荼地推動中,臺灣又發生幾樁與精神疾病相關的暴力事件。2018年5月24日臺中市思覺失調症賴男殺死牙醫師、同年9月8日宜蘭思覺失調症古男殺死母親、10月17日桃園市梁男吸毒砍下母親頭顱丟大樓中庭、2019年3月1日臺北市思覺失調症林姓女碩士弒母、同年7月3日嘉義市思覺失調症鄭男殺警、8月15日屏東縣思覺失調症陳男持木棍打死鄰居、10月11日屏東縣重度憂鬱症陳男弒母、10月17日高雄市思覺失調症李男弒母、12月14日臺南市玉井真理堂曾男縱火釀7人死亡、2020年10月22日臺南市思覺失調症李男弒母、2021年9月5 日新竹市思覺失調症朱男弒母、同年12月6日桃園市思覺失調症曾男弒母。再加上2021年9月26屏東縣思覺失調症楊男攻擊超商女店員致傷眼,每案都引起社會對嚴重精神疾病造成社區公共安全的廣泛疑慮。

依據美國司法部統計,2006年在監服刑者超過半數有精神疾病,監獄精神療養化遂成為重要的課題(Gottfried & Christopher, 2017)。然而,研究也指出,精神病人與非病人在暴力犯罪發生率方面無差異。反之,兩群組之物質濫用者暴力事件顯著增加(Steadman et al., 1998)。瑞典研究指出嚴重精神病人觸犯暴力罪者占暴力犯罪的5%(Fazel & Grann, 2006)。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從1987到2012年犯罪統計顯示,因心智異常所導致的謀殺案占全部謀殺案的3.7%(Penney et al., 2018)。亦即,絕大多數暴力事件與精神疾病無關。Stuart(2003)的研究也發現:(1)精神障礙不必然,也不足以造成暴力,而是其他社會人口或社經特質造成暴力。(2)公眾無疑地誇大精神障礙與暴力的關連,及自身可能受到嚴重精神病人攻擊的風險。其實,精神病人更容易成為暴力的受害者。(3)物質濫用是暴力的主要決定因素, 不論是在有無精神疾病的脈絡下發生暴力行為。(4)過去太多研究聚焦在精神疾病,而忽略社會交流導致的暴力。

無例外地,上述我國重大精神疾病暴力事件也引發社會高度關切,質疑社會安全網仍有破洞。於是,蔡總統於2020年就職演說中提及要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補起來。蔡總統點出家庭、社會、國家在這些事件上的分工合作,提出由社會安全網來補漏洞。

於是,行政院於規劃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110-114年)時,除了延續第一期將精神疾病合併自傷與傷人事件者,納為服務對象外,更擴大建構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將司法精神醫療服務納入,建構完整的司法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包括完善司法精神鑑定、整備司法精神醫院與精神病房、建置治療成效評鑑制度,以及建構出院(獄)銜接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的轉銜機制(林萬億,2020)。司法精神衛生體系的建立對精神病人的人權保障及社區居民的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不待多言,而其基石則是社區心理衛生體系的建立,始能有效銜接精神衛生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又接手司法精神病人復歸社區生活,故本文聚焦在社區心理衛生體系的建構。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04/2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9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