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期 高齡社會的前瞻思維(2021年12月)
從英日高齡照顧體系經驗探討共生社區相關議題
健康長壽社會是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臺灣近年來,不管在城市或鄉村,面對高齡少子化的趨勢,各類以防老、養老、醫療及長照為名的服務或設施,進入社區場域及改變使用空間,各地新興的老人食堂、社區關懷據點、C級巷弄長照站、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等單位的揭牌活動十分熱鬧,形成新的社會繪圖(social mapping);在這些現象下,「在地老化」為理念的政策實踐到底與「真實社區」之間的落差有多大,仍待研究與關注。不過,過去十年間歐盟再三強調照護整合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歐洲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資源與服務整合,行政體系因應整體需求調整,並以健康長壽永續社會為目標,整合醫院、社區、治療、保健、長照,以處理長者照護需求為主,調整照護體系,藉此因應高齡社會多元複雜需求(陳亮恭,2021)。根據WHO推估長照潛在需求約為7-9年。國健署推估,國人一生中需要長期照護約為7.3年,男性平均6.4年,女性8.2年。對居住在城市與鄉村(甚至偏鄉)的長輩來說,雖然壽命延長[1],但生活環境及成長經驗不同,長照人力及資源佈建的情況也不同,對於正式資源的可近性亦產生差異,確實對於長照體系的永續發展是一項挑戰。
誠如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中所強調發展永續公平的長期照顧體系的重要性,並宣示:「……作為對健康的權利的一部分,已發生身體機能損傷或有此風險的老人當然有權利獲得可以使其維持其最佳功能狀態的照顧和支持,而這也是其基本人權、自由,與身為人的尊嚴的一部分」、「將確保長期照顧服務的可近性界定為是基本人權,並且在群體健康議題上具有優先性。」(衛生福利部,2016)由此可見,政府的長照政策在維護長照「基本人權」的剛性需求原則之下,以「契約委外」(contracting-out)及「強制性競標」(Compulsory Competitive Tendering, CCT)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手段;而晚近理想的社會工作管理制度理念已經從過去強調效率提升及成本節制為目的,轉變為「新公共服務」的理念,強調最佳價值(best value)之追求,希望在合理的價格下獲得更好的服務品質,同時給予地方居民更多的決定權。最佳價值重視地方政府與社區夥伴關係的建立,是介於新公共管理和地方治理兩者之間的折衷模式(黃源協、莊俐昕,2020)。
本文首先透過共生社區(co-housing community)的理念介紹,提出一種長照社區的想像,包括從建築師的角度,如何將共生宅的概念落實到長照機構之中;其次,將介紹在宅醫療的實踐經驗,余尚儒醫師如何整合社區長照資源,讓長者在家善終。同時本文也引介日本積極推動福利社區社會的理念,包容社區讓弱勢者都能獲得應有的照顧。另外,對於英國PIC制度的介紹,希望能提供個人化長照服務,如何透過個人自立協調員,提升長期照護使用者的照顧品質與幸福感。這些英國及日本的經驗希望能提供臺灣未來建構永續長期照顧制度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