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9期 社會工作專業與新興社會議題(2007年12月)

資產脫貧方案、參與意願、可能阻礙因素以及相關的一些省察——以某縣低收入經濟戶長為例

從倡議「福利改革(welfare reform)」以來,與低收入戶有關的社會救助政策與措施一直是備受各界關注的焦點。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強制工作(workfare)」與「資產形成(asset-building policy)」兩項政策方針,大抵成為了當前美國社會救助工作的思想主流(王篤強,1998、2001)。在經濟全球化以及強調國家競爭力的時代裡,以「資產形成」作為改革福利政策的新包裝,期望在根本上一改過往以所得(income)、以消費作為福利界定的政策思考,嘗試透過儲蓄、資產累聚,進而產生自立的正向福利效果的作法(王篤強,2001),更是主流中的新流。

反觀國內,儘管台灣低收入戶未必具有與美國相似的福利依賴現象,但在上述福利思潮轉變的影響之下,政府當前社會救助思潮也有從消極濟貧理念轉向以投資人力資本、鼓勵自立為主等積極脫貧措施的傾向。這些傾向,在方案上可以台北市的「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專案」、「出人頭地發展帳戶專案」與「樂透圓夢創業計劃」以及高雄市「低收入戶第二代希望工程方案」為代表。期間,內政部社會司還召集學者撰寫「自立脫貧方案操作手冊」(林萬億、孫健忠、鄭麗珍與王永慈,2005),通過相關脫貧理論的闡明和具體方案操作的示例,鼓勵各地方政府發揮創意、因地制宜,擇要試辦。

至於,在政策上,除了2004年行政院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本著「社會救助不當只是解決低收入民眾經濟上的困境,更要讓其能夠脫離貧窮,擺脫貧窮的惡性循環」的政策精神,揭櫫了「投資積極福利代替消極救濟」的政策原則之外,於2006年間,行政院進一步提出了「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該案第一階段三年衝刺期中,政院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為規劃方向,針對弱勢家庭脫困、促進弱勢者就業、提升弱勢人力資源、提升社會福利資源運用效能等四大重點提出計畫,並準備在2007至2009三年間投入總數高達762.28億的經費,來推動相關措施。當然,隨著政局轉變,政策決心是否能夠貫徹,變數仍多;即便貫徹之後,成效是否如同預期,尚未可知。但一葉知秋,國內社會救助政策的福利思想已經開始轉向,從消極的濟貧轉為鼓勵自立、培養脫貧能力、提高弱勢者人力資本的積極脫貧。

然而,在推動資產脫貧相關方案之前,筆者以為蒐集當前低收入戶參與方案的意願,對日後規劃方案而言當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調查研究中,我們將以國內某一縣的低收入戶經濟戶長為例,調查他們對於參與家庭發展帳戶、子女教育投資、以及就業自立三大資產脫貧典型的意願,以及阻礙他們參與的可能因素。希望透過這樣子的調查可以作為來日思索資產脫貧方案的具體依據。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