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7期 國際潮流與社會福利(2007年08月)

轉化學習理論的實踐——磺溪沿岸居民的社區行動

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文明的肇始。唯文明在高度發展之後,人類卻經常忘其本,而回過頭來破壞孕育其文明的海洋、湖泊與河流等。同樣地,水的問題便成為天母磺溪沿岸社區居民的意識覺醒源頭,他們從水的覺醒開始,漸漸擴及到對日常生活環境各種問題的反思與反抗。

研究者在民國91年底,參與大學學術團體的研究工作,因此有機會接觸與認識在91年5月間方創立的「草山生態文史聯盟」(以下簡稱草盟)成員,之後並開始長期關注意他們的各種社區活動與主張。

在第一次在訪問過程,獲悉天母磺溪的整治過程因公部門的顢頇與落伍的溪流整治觀點,使得溪流生態不斷受到嚴重的破壞與威脅,乃激起天母磺溪沿岸居民與團體的不滿,更從民國90年起一面與公部門對抗,一面不斷充實水利工程知識,期待重新創造一個兼具社區參與、自然生態與防洪的磺溪。在與公部門的抗爭當中,社區居民不僅開始關心公共事務,並且透過讀書會等方式不斷充實專業知識,有些婦女甚至已經達到可與水利專家對話的程度。從一位家庭婦女變成水利專家的過程,讓研究者見識到當地居民面臨外界衝擊時的自我覺醒、自我學習與意識轉化的過程。

除了磺溪整治的衝擊外,天母磺溪沿岸居民、團體,也開始關心住家附近以外的公共事務,他們發現保變住六之六案(即陽明山保護區變更為住宅區六之六案)疑點重重,例如環評審查結果受到外力干預,黑影幢幢,有嚴重的行政瑕疵;新建設的住宅區勢必產生污水、交通、人口等等問題,勢必將對陽明山的生態環境、水源、空氣,以及下游住戶生活造成傷害等,不過主管的台北市政府卻置若恍聞,對此,他們透過舉辦公聽會、陳情、抗議、表演行動劇的方式強烈表達不滿。

另外,他們透過田野調查,發現陽明山具有歷史的草山水道系統。草山水道系統為日治時期台北市所興建的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上水道系統),卻常年荒廢。後經過串聯天母與北投的社區居民、團體集體陳情,終於在93年3月28日公告為台北市第111號市定古蹟。這不僅是天母地區被指定的第一處古蹟,也是全台第一座系統性保存的活古蹟。他們在2003年,舉辦的第一屆「天母水道祭」是草山水道系統列為古蹟的前哨戰,此後「天母水道祭」年年舉辦,更形成地區性的庶民節日。

這三個頗受社會大眾矚目的事件,透露出社區居民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自覺與關心。而研究者在長期的觀察,對於他們從茫然無知或是不問世事的態度,變成積極參與,甚至願意走上街頭的意識轉化過程相當感興趣。基此,研究者乃整理手邊的觀察資料、文獻資料後,透過爬梳整理學者馬濟洛(Jack Mezirow)與弗雷勒(Paulo Freire)兩人的轉化學習理論(王秋絨,1988;蔡明昌,1998),來分析天母磺溪沿岸社區居民的轉化學習、意識覺醒過程。簡言之,本文將從前述三事件中,分析探討天母磺溪沿岸社區居民的意識覺醒過程為何?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