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3期 社會工作專業與人才培育(2021年03月)

成為一個反映實踐者——談心理衛生領域社工的人才培育

  我是一名曾在醫學中心級醫院工作十六年(民國七十年到八十六年)的精神醫療社工(psychiatric social worker), 臨床工作十六年後轉至大學教書。在醫院中經歷了太多病人(註1)及家屬對醫療專業者工作及醫療制度的抱怨和不滿,與深陷不被尊重和權益受損的狀態。這些經歷對早年社工訓練/認同不足,及專業間競爭壓力下的我來說,是社工專業認同的挑戰,故一方面努力於日間病房針對病人和家屬嘗試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同時也快速學習和內化醫療模式發展出之知識,以期自己能成為治療團隊一員,面對病人和家屬時有醫療知識可運用和顯現出專業, 並進入更多治療知識(個人、家族、團體治療)的學習和運用,端起治療社工的專業角色,但同時,我也離那些沒有經濟/ 時間條件於上班時間來醫院接受治療,且更底層的病人和家屬更遙遠!

  民國八十六年進入學校教書後,我思考著要成為怎樣的一名社工教師?我身上累積的實務經驗到底有何意義?想要帶給學生什麼樣的教育經驗?此外,這些受折磨的病人和家屬,還有社工,如何在此處境中存活?藉著讀博士班的學習機會, 我有意識地跟隨夏林清老師社會運動變革取向,試圖探究過去精神病人和家屬累積在我身上的深刻經驗到底要如何看待,和如何能使之更有社會意義。學習中夏老師引領我展開了社會行動實踐,藉著行動研究和Donald A. Schön反映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的學習,得以從過去科技理性典範轉向展開一個解構過程,挑戰過去我身上帶有的醫療之病態和專家模式、進行社會現況探究和找尋與精神醫療社工夥伴另類實踐可能,經此過程回到學校教書也才得以有機會將社會實踐與教學結合,透過反映教學培養出和當年的我不一樣—―具有看懂諸多壓迫體制而猶能懷抱信念, 處於不公義制度中而仍保有改革理想及行動力的年輕社工學子,心理衛生領域社工人才培育的希望和路徑即在此。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1/04/0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04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