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7期 國際潮流與社會福利(2007年08月)

南投縣社區防災之經驗分析

台灣地處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又位於梅雨前線及西太平洋颱風路徑要衝,震災、風災、水災等天然災害因此遠較其他國家發生機率來得高;加上經濟發達,都市地區成長飽和,人口產業逐漸向山區、河邊及海邊等災害敏感地區發展之趨勢,致使山坡地、林地等過度開發使用,因此而引發的洪水、山崩、土石流等災害亦逐年增加。根據消防署之統計,從1958年至2003年底止,天然災害共發生217次,平均每年發生4.8次[1];每5年平均發生次數,自1983年起逐次攀升,最近五年颱風與地震災害尤其嚴重,顯示地球環境變遷所造成之天然災害有愈來愈頻繁的趨勢。此外,火災及各種化學工廠、爆竹工廠等意外爆炸事故亦經常發生,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鉅。這林林總總的現象,不斷點出我國社會面對天然與人為災害時,除了平時就要積極養成人民正確的防救災理念與行為之外,周全的防救災體系之建立更屬必要。

政府有鑑於防災救災之重要性,特於1995年3月將消防業務從警政系統獨立出來,成立內政部消防署,專司災害預防、搶救及緊急救護等工作;並積極參照國外相關經驗與制度,力圖建構一功能周全完整之災害防救體系。惟此一現行災害防救體系過於強調政府層級體系與消防救災專業組織功能之發揮,對於局部與小範圍之災害防救雖然能夠有效因應,但如遇到較大規模、甚至如921大地震之重大災害,除了緊急救災之外,實無餘力發揮協調照顧災民之功能;是社區防救災之觀念因應而起,並在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防災社區之營造蔚為流行。如行政院2002年1月核定「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實施計畫」,由立案的民間團體或鄉鎮公所結合義警、義消、義交、民防和社區守望相助隊、民間團體及醫療院所規劃辦理921重建社區防災、減災實施計畫;並籌組社區防災、減災組織,教育民眾災前減災整備、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的知識;並由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結合相關部會,透過各鄉鎮市公所、民間團體及學術機構的執行,921重建基金會以及各縣市政府的協助,以推動結合社區防救災體系,運用社區工作專業方法,整合社區內外資源,建立社區防救災輸送網路,凝聚防災共識,激發社區居民建立自救人救的觀念,使社區有能力進行自我抗災、避災、減災等行動。

南投縣地處台灣地理中心,境內多山,每逢雨季,不時侵襲而過的豪大雨與颱風經常造成山石崩落、土石流沖刷等災情,危害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甚鉅。特別是921大地震之後,地質脆弱、土地鬆軟、山形地表嚴重裸露,更導致連年重大災害的產生,社區防災之觀念與行動需求更殷。此或許是近年來全國新成立的109個防災社區之中,南投縣即高達74個(68%)之多。本文因此選擇以南投縣為例,以立意抽樣深度訪談方法來進行社區防災相關議題之分析,期能深入瞭解現階段社區防災營造之實際效能與功能發揮及其需要面對突破之困難與瓶頸,期能有助於全國防災社區之營造。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