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7期 國際潮流與社會福利(2007年08月)

人群服務商業化發展趨勢初探——福利混合經濟的觀點

近幾年來,歐美國家人群服務(Human service)受到新自由主義及新管理主義思潮的影響,有朝向福利混合經濟(Mixed economies of welfare)的方向聚合,服務的供給體系不再以政府為主體,開始大力結合志願部門(voluntary sector)、非正式部門(informal sector)與商業部門(commercial sector)共同推動。這四大服務供給部門當中以商業部門最具發展性,但也最具爭議性。引進企業力量提供人群服務工作,已有先例可循,例如美國的健康保險、日本的介護保險與智利的年金保險,都有不同程度結合商業部門的措施,這些傳統上被認為是政府責任的「福利」措施,逐漸的往「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傾斜。即使是台灣,企業提供人群服務也方興未艾。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老年人口會呈現遽增的現象,使老人服務形成一個可以期待的「商機」,遂有一些企業開始投入安養照顧服務,形成另一種產業的發展。

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之下,人群服務的提供無法排除商業行為的介入,亦即人群服務的供給是開放且中立的,端視誰在介入?如何介入?介入方案為何?服務供給部門可以是營利的也可以是非營利的,不過,如以營利的方式提供服務,係屬服務「商品化」行為,當然不是屬於「社會福利」;以非營利組織的型態對弱勢者提供服務,本質上較具有利他主義、社會公益的精神,才是屬於「社會福利」的範疇。非營利組織並不表示不能收費或不能創造利潤,否則非營利組織也無法持續經營,只是所創造的利潤不能做為盈餘分配。但當營利組織與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在競逐人群服務供給時,其優勢與弱勢何在?追求利潤,將本求利,重視效率的企業經營手法,是否就是人群服務機構管理的萬靈丹?是否會讓非營利組織一蹶不振?這是本文想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