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 社區照顧(2004年06月)
推動臺南縣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的另類人力資源:運用社會役之芻議
臺灣社區發展史,從民國五十四年的「社區理事長」、八十二年的「社區發展協會」,到八十三年的「社區總體營造」,不同時代的社區政策都有不同的目標(文建會,1999:9〜12)。50 年代社區發展的目標,在於臺灣是以達成現代化的目的;但80 年代社區關心的焦點卻是要解決現代化的問題;值至90 年代社區營造之趨勢,所關心的是以文化認同的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為目標。換言之,過去社區重點在於「發展」,民眾參與與否從來不是重要的準則,但現在社區強調「營造」、「第五權」所代表的公民參與,期待公民社會的出現是我們的願景。因此,長期以來由社政單位所輔導的「社區」與文化單位所輔導的「社區營造」,必需與行政體系的「村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社區與村里相輔相成,才能凝聚社區意識,共同打造一個優質的新大同村里(社區)環境與生活品質(臺南縣政府,2003)。
臺南縣政府依據地方制度法第五十九、六十條及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一、二條規定辦理臺南縣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以凝聚社區居民自發性關懷自己的家鄉,願意出錢、出力來回饋社區,共同建立一個健康的、文化的、環保的、安全的新大同村里(社區)為目的。
隨著社會迅速的變化及社會福利需求的擴充,公共服務與福利供給體系人力嚴重不足,又面對政府大力提倡「政府再造」,採取人力精簡的政策;在福利需求不斷的成長,政府不願增聘人員的情況之下,使得原本人力困窘的政府社會福利供給體系,更呈現嚴重不足的情形,主要是社會福利措施逐年增加,但社政人員編制卻未相對增加,僅增加一些臨時約聘雇人員(蕭玉煌,2002a:14〜21)。在人力不足的情形下,臺南縣政府為推動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人力資源是須考量之要素之一,在試辦初期是以地方政府的社政(工)人員及社區志工為主,然為達福利社區化的目標,不得不慎重思考其他的人力資源。
社會役自公元二千年七月實施自今,一直為社會大眾及社福機構所重視,而目前以社區照顧模式為主且成效良好的縣市有宜蘭縣(蕭玉煌,2002b:18〜19)及嘉義縣;因此,以宜蘭縣、嘉義縣等處社會役服勤成效為藍本,建構臺南縣政府以社會役協助推動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為本文研究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