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6期 國民年金(2007年05月)

台灣國民年金制度規劃的發展與挑戰——項艱鉅社會工程的構築

國民年金制度是為保障老年經濟安全所提供的持續性定期性給付,該制度之建立,不僅攸關眾多老年人口的福祉,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之影響,亦可謂無與倫比。

國民年金制度因人口老化加速及其衍生出來之財務問題,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切之議題,諸多傳統制度,必須隨之因應並作適當調整,已成為一項趨勢,世界銀行1994年出版避免老年危機,到2001年再度發展老年安全之新構想(New idea about old age security),乃至聯合國200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第2屆國際人口老化大會」(World Assembly on aging)等活動,均為回應此一趨勢,及試圖對有關制度作必要調整之措施。

國民年金制度是社會安全制度中重要的一環,由於各國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環境差異而不同類型的呈現。在制度類型上,有些堅持社會保險之框架,有些冀望政府擔負全部風險與最後財務責任,有些強調市場機制與個人責任;在保障範圍上,有些堅持基礎保障與附加保障併重,有些強調附加保障;在財務管理上,有些堅持公辦公營,有些強調公辦民營,甚且全部民營化,因此,世上並無一套放諸四海皆準之制度(陳聽安,2003)。

但是,國民年金制度係屬長期性持續性給付,凡民眾從年輕至終老,漫長四五十年的光陰,都與此制度有密切關係,如未獲得多數人的認同,以及制度運作不能持續相當穩定性,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效果。就社會層面而言,如無法提供有效的理性預期給民眾,將會使民眾喪失對該制度的信心,危及制度存續;就經濟層面而言,易扭曲資源的分配,造成一批既得利益者及另一批利益受損者,而為了弭平這些差距,往往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造成資源運用的另一大傷害。

台灣推動國民年金制度的過程,可以說是一頁滄桑史。翻開國民年金制度的規劃歷史,我們可發現,是多股力量併行,且相互競逐。首先是由國會選舉揭開序幕,1991年國會改選,民進黨提出「重整新台灣,創造福利國」新國家與新社會運動,鼓吹社會權入憲,隨後以老年年金的政見訴求,獲得勝選,自此各政黨,各級政府,各社會福利團體,各學術研究團體,各大學院及相關系所,展開長達十餘年的年金議題研究與論辯之熱潮,迄今仍未停歇,持續在社會福利政策的討論議題上,獨領風騷,遺憾的是,歷經長期十餘年的論辯。其間政府部門曾數度提出不同版本的規劃案,甚且據以完成法律草案,送立法院審議,惟仍無共識,迄今無法付諸實施(陳琇惠,2003)。

全國經續會議甫落幕,其中有關國民年金制度之建構獲得幾項共識包括:保障對象以涵蓋全體國民為原則;辦理之方式以制度之可行性為原則;加強「性別主流化」之思考;並與勞保年金化同步推動施行,整合相關津貼及銜接其他社會保險體系;給付水準應符合社會公平,財務結構務求穩定;並以2007年完成立法為目標等(內政部,2006)。

綜觀前項共識,均屬概念性、原則性、指標性之內容,對如何落實具體推動,並未有明確的結論,尚待繼續規劃,本文爰以國民年金制度規劃的發展與挑戰為題,探討過去規劃歷程,衍生問題及面對新人口環境變遷的現實,提出國民年金制度未來建構時應有的考量方向。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