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 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2003年06月)
我國軍隊福利的發展與市場化變革
軍隊福利最主要的功能,乃在於照顧軍人家屬,輔導退伍軍人轉業,承擔軍人的職務風險,以提供軍人無後顧之憂的工作環境,制約軍人的忠誠情操,鞏固國防安全。我國現有的軍隊福利制度,包括了保險、意外險、撫卹、救助、優待、補助、實物配給、眷舍、醫療、津貼、慰問、退休金、月退俸、優惠存款、和榮民福利中的就業、就醫、就學、就養,以及若干福利服務措施等內容,由國家政府透過供給和管制,達到福利輸送的效果。
觀察我國軍隊福利政策近十年來的發展,隨著威權政體的解構、政治民主化、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建構和擴張,軍隊福利制度面臨了若干修正和挑戰,例如:軍人優待刪減或取消、在退撫制度上「恩給制」改「儲金制」、軍人免稅取消、軍人加入健保…等等。而這些制度的修正和政策的制訂,背後卻未見清楚的理論邏輯,使得政策發展方向模糊且搖擺不定。事實上,即便是「恩給制」的軍隊福利制度型態,國內的學術界卻未見深入的探討,使得政策流於叢林法則,淪為政治力所決定。
時值我國「軍人福利法」的政策研擬時期,對於軍隊福利的內容和規模,在公共政策的論辯上,若缺乏強而有力的理論邏輯和制度原理的規範,則政策內容勢必淪為捍衛軍人權益或一昧降低財政成本間的尖鋒對話。
在制度結構上,軍隊福利為公共政策的產出,其社會福利類目的財務屬性是無庸置疑的,然而,軍隊福利的理論邏輯、政策重點、制度內容和體系結構,都和一般的社會福利制度有所差異,其給付的水準不以生活基本需要(needs)保障為度,而是與薪資連動,用以保障生活需求(demands)並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實則,軍隊福利制度的給付水準和體系規模,往往大過社會福利制度體系,軍、榮民福利佔國內社會福利財政規模更達百分之四十以上(鄭文輝,一九九三:六四─六五)[1]。
面對高財政成本的軍隊福利制度體系,國內對於軍隊福利制度和政策的研究,卻是從未被學術界所重視的環節。亦即是說,國內的社會福利領域,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公共預算(軍人和榮民福利)比例,是在缺乏專業評估和適足的理論基礎上,所建構而成的制度。
本文的研究動機,即是在軍隊福利的龐大財政規模和理論體系不完備的矛盾情境下,又面臨了制度修正和轉型,和軍人福利法的政策制訂過程,這些政治環境的張力、政策倡導的缺乏、和理論探討的匱乏,萌生了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文的研究目的,乃在於探討我國軍隊福利制度的發展趨勢和具體走向。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軍人所得定位特性,由於軍人薪資的調漲,和老榮民安置需求的改變,在過去二十年間,整體的福利結構已有所轉變,由過去實物配給制(in kind)為主的制度,轉化為現金給付制(in cash)為主的制度,使得我國軍隊福利制度的財務結構、制度功能、制度模式,相應的有修正或改變的趨勢出現。
因而,本文的研究問題,乃是在經濟發展帶動下,軍人薪資率調升至平均國民所得水準以上,價格機制帶入了福利體系之中,帶動了軍隊福利結構體系的變化。我國軍隊福利制度在市場定位和傭兵體制的走向下,實然面的「如何的發展,如何的制度變革?」,以及應然面的「應如何的發展,與應如何的制度變革?」,則是本文的兩個主要研究問題。
在研究架構上,本文以軍人薪資作為自變項,軍隊福利制度發展作為應變項,以我國政府遷臺以來,軍人薪資的變動狀況,和近二十年來軍隊福利制度發展和變革的狀況加以探討,再以軍人所得定位模型,廓清軍隊福利制度內容的理論邏輯,以呈現我國趨向於市場定位的軍人所得定位特性,並在此趨勢下,以市場化的理論邏輯,來探討我國未來軍隊福利制度的具體走向,如圖一所示。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以統計圖表整理軍人薪資的變動趨勢,並透過歷史資料分析方法,來處理軍隊福利制度發展和變革狀況,探討軍人薪資變動和軍隊福利制度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相應的軍人所得定位特性。
軍人所得定位特性,決定軍隊福利制度的理論邏輯。本文由軍人薪資的商品化對價趨勢,掌握了我國趨向於市場化的定位特性,結合市場化定位的理論邏輯,分析我國的軍隊福利制度發展和制度變革的狀況,並提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