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2期 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2003年06月)

韓國金融風暴後的勞動與福利體制:改革與挑戰

在發展式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成功經驗中,日本、韓國與臺灣被視為此一經濟發展模式的典範,這樣的模式能夠兼顧高度的經濟成長與公平的分配。國家機關透過策略性干預的手段,扶植具有特定動態比較利益的產業,藉以增加國家總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在此同時,國民也藉由國家快速的經濟成長而增加自身福利,得到實質生活改善。在這種情形之下,臺灣與韓國締造了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與「漢江奇蹟」。

本文將以韓國為例,分析韓國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福利與勞動體制改革。在新興工業國家中,韓國在當時受創最深,但其復原手段被認為是有效的,透過分析韓國改革的例子,或許對於臺灣有可供借鏡之處。

為何以韓國為借鏡呢?首先,兩國文化背景相似:臺灣的文化發展深受儒家文化所影響,而韓國在朝鮮王朝時獨尊儒術,自此後儒家便支配了韓國人的生活方式。第二,政治發展過程相似:兩國都曾經被日本所統治,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才取回主權。且都於威權政府掌控下發展,並在一九八七年臺灣宣佈解除戒嚴、韓國盧泰愚的「六二九民主化宣言」[1]之後,開啟民主化歷程;兩國都面臨了敵對共產黨國家,即中國大陸與北韓的軍事威脅,也因此使左派政黨在兩國沒有生存的空間,使兩國的政治情勢更加類似。第三,經濟發展過程相似:自美援起,兩國經濟開始發展,並締造了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與「漢江奇蹟」。東亞經濟自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年代中期便形成以日本為首的產業鏈,經濟學家曾經用「雁行模式」來比喻日本對亞洲經濟的帶動作用,日本扮演領頭雁的角色,臺灣與韓國在這時期則是扮演技術傳遞與垂直分工的雛雁角色。第四,地理條件相似:皆位於東亞地區,土地面積狹小,且皆屬於天然資源不豐富的國家,兩國卻皆克服地理條件的限制,成為以出口外貿導向的國家。

基於以上這些相似之處,且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遭遇重大危機,相較之下臺灣表現較佳。但在韓國接受IMF(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之下,現今表現十分出色,預估二○○三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五%以上[2],而失業率在二○○二年為三.一%(國際經濟情勢週報,二○○三),逐步降到金融風暴前的水準。臺灣在預測二○○三年的經濟成長率上,為三.二七%至四.二%間(中央社,二○○二)[3],而二○○二年的失業率則為五.一七%(主計處,二○○二)。面對韓國這種面臨金融風暴先惡化再復甦的情況,與臺灣金融風暴時未受嚴重影響,但卻逐步惡化的情勢,作者認為透過檢視韓國勞動與福利體制的改革,可以作為臺灣勞動體制改革的借鏡。

本文首先將簡述金融風暴對於韓國的衝擊與影響;其次說明韓國進行哪些勞動與福利的改革;最後指出韓國經驗可能面臨哪些挑戰,並對於臺灣有何借鏡。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4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