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2期 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2003年06月)

經濟優先,社福更不能緩——全球化下社會政策的影響與出路

二○○○年九月十六日陳水扁總統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經濟若不好或崩潰,我們還能享受什麼社會福利?因此原先要做的很多社會福利政策,政府決定暫緩。這一段談話之後,引起的爭論不斷,產業界大體表示支持,認為在金融市場風雨飄搖,國家財政異常困窘之際,暫緩推動新的社會福利措施是明智之舉。然而社會福利界對「暫緩社福」的主張,自然是群起反對,認為是走國民黨「經濟掛帥」的老路,迫使新政府必須於二○○二年五月十七、十八日召開「全國社會福利會議」,以重新檢視與確認社會福利的發展方向。

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何者為重?長久以來均呈現各說各話的情形,很難取得共識。不過,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是否絕對是相互衝突的零合遊戲?是值得深思的議題。認為社會福利制度的建構,一定會影響經濟發展,其實是過於簡單的論述。至少,從常識上判斷,經濟發展的因素,頗為複雜,包括一個國家的天然資源、人力素質、產業結構、經濟政策、勞動觀念、國際情勢等等,絕對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將經濟不振歸咎於社會福利,既不公平亦不客觀。同樣的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也不必然只與經濟的成長有關,政治的壓力、人口結構的改變、人民福利意識的抬頭,都會促成社會福利的發展。但是,一般民眾甚至是政府官員常將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對立,基本上是建立在以下的邏輯:

增加社會福利制度→雇主需分擔社福經費(如保險費)→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價格提高→降低產品競爭力→產品無法銷售或需降價銷售→廠商倒閉或產業外移→經濟蕭條。

這樣的邏輯固然反映出某些事實,不過,不辦理社會福利,廠商是否不會外移,經濟是否不會衰退,恐無人可以保證。畢竟企業家均會以生產成本做為最重要的考量,當該地生產成本過高時,尋找成本低廉的地區與生產組合方式,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道。而生產成本當然不是只有雇主所負擔的社福經費,更重要的包括該地區的平均薪資、原料、運送、管理等方面。因此,社會福利只是在整個生產結構中扮演一部分的角色(甚至不是重要角色),卻成為壓倒駱駝(經濟不振)的最後一根稻草,頗令人徒呼負負。

不過,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經濟優先,社福暫緩」卻頗能反映出經濟與社福之間兩難抉擇。歐美工業先進國家,長久以來,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制度均有穩定的發展,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惟近幾年來正面臨來自開發中國家價格低廉,品質不差的產品威脅,使其經濟發展,每況愈下,其主要現象包括:製造業低度成長、失業率節節高昇、老人人口增加等等,逐漸腐蝕其原有的經濟優勢,迫使各國必須要改弦更張,政治意識型態往「新自由主義」靠攏,資本家獨大,勞工權利受到抑制,社會福利倒退。

至於開發中國家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全球化促成了財務資本的快速流動,利之所趨,熱錢蜂擁而至,無利可圖時,則席捲而逃,對於開發中國家財務金融的穩定,造成很大的威脅。同時,外資公司往往因人力成本低廉或天然資源豐富而到開發中國家投資,卻造成人力的剝奪與自然環境的破壞,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顯然弊多於利。而大部分開發中國家仍然面對貧窮人口比例偏高、貧富不均,而社會福利制度缺乏的窘境。

因此,全球化之下,不管工業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均面臨經濟發展的壓力,希望能保持原有的生產能力與經濟規模,以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但是,日益競爭的市場壓力,卻又不得不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裁員減薪,致使勞動階級的權益受到剝奪。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威脅人民的勞動權、生存權時,社會福利制度的保障更形重要。所以,這是一個「經濟優先,社福更不能緩」的時代,如何權衡輕重,顯然考驗執政者的智慧。本文即試圖從「全球化」的角度切入,瞭解「全球化」現象、工業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其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現況,從而指出社會政策在全球化之下的重要性,提供臺灣在經濟與社福的爭議中,另一種思考的面向。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