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 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2003年06月)
經濟與福利兩難間社會工作的新出路——目標導向的績效管理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或財政遭遇到挑戰時,便可能挑起經濟與福利孰重孰輕的爭辯。經濟繁榮期充裕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財政和能力,進而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他們對福利經費的挹注,讓民間福利機構/團體更加茁壯,福利的供給能量也隨之增強;此外,經濟榮景之幾近充分就業的理想,不僅可緩和因失業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心理及家庭問題(如家庭暴力和兒童疏忽及虐待),也讓人們對乏人照料的親人,有較佳購買服務的能力。這種供給面增強但需求面減少的良性循環,可讓政府與民間團體/機構更有餘力從事社會福利之質與量的提升。反之,在經濟蕭條期間,政府與企業之供給面隨著財政的困難或緊縮,也直接或間接衝擊到社會福利部門的能量,福利資源的籌措可能面臨嚴峻的挑戰,再加上因失業所引發的潛在貧窮、家庭問題、社會治安…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在巨視面上很容易衍生出經濟和福利間的拉扯,在微視面上則挑戰著社會工作實務面的績效。
為因應經濟不景氣所衍生出的更多問題或需求,但可用資源卻相對減少的窘境,若社會工作無法在堅持其專業理念的同時,也能顧及資源有限的現實,社會工作助人專業的實踐即可能難以伸展,或經常處於兩難的矛盾中,特別是在經濟蕭條期。黃源協(二○○二a)曾指出,臺灣當前社會工作實務在面臨著案主問題複雜化和需求多元化時,卻出現人力不足與高度流動的窘境;同時也面臨著高效率、高績效與高責信的訴求,但卻受限於管理能力不足。這些問題也為社會工作實務帶來種種的挑戰,包括:(一)社會工作專業能力能否獲得肯定的挑戰;(二)團隊機制能否建立的挑戰;(三)社工人力不足及高流失率的挑戰;以及(四)資源侷限及責信要求的挑戰。
為化解這些巨視環境對社會工作的挑戰,也為因應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間的兩難,無論是社會工作的機構/團體,抑或是社會工作的管理或實務工作者,皆應跳脫出僅停留在對本身專業的執著與強調,抑或是抱怨資源不足的現象,而應積極地習得管理相關知能,並善用管理技巧於實務,以縮小福利供需間的鴻溝。因而,社會工作的經營不應僅是維持現狀,而是要思考如何激發改變,並鼓勵創新,以讓陷於困頓中的社會工作實務能有效獲得改善與提升。社會福利機構/團體若要達到服務人群的目標,重要的關鍵之一在於管理者能否創營造組織團隊的氣氛,並善用目標與績效管理的機制,以讓有限資源充分發揮其效率與效能,進而縮小經濟與福利兩難所產生的福利鴻溝。
將管理理念與作法引進社會服務的經營管理,在臺灣是相對較為晚近的事。無論是機構/團體的經營,抑或是社會服務方案的實施,若缺乏明確目標做為導引,工作將失去方向,且其具體成效也將難以評斷。這不僅會影響到團隊的士氣,也可能波及到機構和專業的責信度。因而,我們可以說績效管理不僅關係到員工個人的表現,它也是組織長期生存及能否獲得社會認可的關鍵工作。臺灣社會工作目前正處於前述經濟與福利兩難的拉扯中,許多社會服務機構也正面臨資源有限但案主需求卻日益上升的窘境,以團隊的方式協助案主解決問題,以及引進企業界的管理理念於機構的經營,實為社會服務機構因應困境的重要策略。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如何將企業界的目標管理與績效管理理念,充分運用於社會工作的實務,以期能有助於社會福利資源被有效運用,並展現出社會工作應有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