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人物專訪

醫療與社會工作的時空交會──陳武宗老師專訪

  陳武宗老師為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醫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2023年退休教師,曾任醫社系副教授兼主任、附設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兼主任、高雄市社工師公會創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投身社會工作逾30年,見證了臺灣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本次專訪邀請陳武宗老師分享自身進入醫務社工領域的契機、醫務社工的發展史,以及對於社會工作未來發展的期許。

醫院暗夜驚魂 成為踏入醫務社工領域的契機

  陳武宗老師大學畢業時,完全不認為自己會從事社會工作。然而,一段家人住院的經歷,成為他踏入醫務社工領域的契機。

  臺灣約在1976年允許企業跨入醫療領域,長庚、國泰、新光等企業紛紛涉足醫療事業,沖淡了傳統醫療體系濃厚的慈善宗教氣息。但企業化的醫院講求效率、成本,並以技術為導向,似未深入關注家屬深層的苦痛與情感需求。

  老師回憶,弟弟在1981年因為腦瘤在林口長庚醫學中心住院半個月,醫院附近的土地公廟,竟是病人家屬在充滿不確定性、高度焦慮的氛圍中唯一的情緒出口與心靈寄託。弟弟在進行開腦手術時住進加護病房,但當時還沒有完善的家屬休息室,他只能拆開裝水果的紙箱,在病房外打地鋪休息。半夜,加護病房的電動門打開,推出一床蓋著白布、被宣布死亡的病人,目睹一切的他深深被震撼。正是這一段提心吊膽的陪病經歷,讓老師下定決心投入醫療領域,做一份「醫師與護理師都不能做」的工作。依循著此意念,他的學習與職涯規畫大轉向,在兩年半的碩士班訓練過程中,他先後接受了彰化基督教醫院、省立高雄療養院完整的社會工作實習訓練,做好跨入醫療場域的準備工作。

醫院社會工作的過去與未來

  回顧國內醫務社工的發展歷史,陳武宗老師認為有三大關鍵點:首先是1983年,臺灣第一個醫務社工專業團體成立;其次是1986年,臺灣頒布《醫療法》,社工人力聘用被納入醫院評鑑規範;最後是1997年,《社會工作師法》正式通過,社工的專業身分終於被法律認可,不再「妾身未明」。

  雖然臺灣的醫院社會工作已步入正軌,陳武宗老師仍然擔憂在健保制度、企業管理等介入之下,醫療體系逐漸失去了關懷病人的精神。回顧醫院社會工作的起源,可追溯至英國的女施賑者(Lady Almoners)與美國的卡博醫師(Richard Clarke Cabot)。卡博是麻州總醫院的醫師,某天一個媽媽帶著小孩來看診,他給出的診斷是營養不良;下一次,母子踏入診間,他給孩子的診斷依舊是營養不良。卡博由此省思,孩子的母親是個沒有工作的單親媽媽,如果無法排除病人背後的社會障礙,他給病人的處方形同「空洞的邀約」(Empty Invitation)。醫師身邊雖然有護理人員,但還需要一群夥伴幫助他了解病人的背景並排除障礙。於是,他自行籌款聘僱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並撰寫出一份成果報告。麻州總醫院的管理者認同卡博執行此計畫的成效,於1905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個醫院社工部門,而後又擴及全美,乃至海外國家。

  陳武宗老師表示,他一直以來都相當喜愛卡博醫師的故事,卡博有理念、有行動力且重視成果的呈現,不僅做了示範、推廣,還充分地發揮了他的影響力,令人崇敬。卡博醫師的精神也深受他認同:醫院不能只是開出處方,完全不關心病人是否因處方而治癒。老師自陳,他在課堂上挑戰學生,如果醫師從頭到尾都不看病人一眼,只看著螢幕,然後就開出診斷、藥方,「醫學系」何不改名為「診斷學系」呢?科技越來越發達,未來何不在街上設置「症狀處理器」,只要輸入症狀就可以拿到處方籤?這些雖然是玩笑話,卻也反映了老師深切的憂慮,與其期盼醫事人員能承繼卡博醫師精神的心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觀看病家的臉,是「倫理的時刻」,更是真正落實全人醫療的起點,千萬別忘了醫療及人群服務「以人為本」的本義。作為社工人,我們要成為病家的定心劑,成為醫院的良知,成為龐雜組織運作的潤滑油,成為弱勢群眾社會正義的捍衛者。這是先行者留下的實務智慧與資產,未來無論醫療科技與管理技術如何變遷,這都將是每位出使醫療領域的社工人常在我心、永不後悔的專業使命!

期許與展望

  對於社會工作的發展現況,陳武宗老師感嘆,臺灣一年約有3,000名社工系畢業生,卻只有約1,500人報考社工師,其中更僅有36%的人通過考試。如何提升學生對於社會工作的認同感與專業程度,值得社工界思考。老師也呼籲,公私社工部門的管理者和伙伴們應當優先營造出友善、互相支援且符合心理健康的職場環境,別讓社工在處理完困難的個案後,回到辦公室還要面對另一個戰場,大家拿這份薪水才「心理衛生」些。這是給新人最實惠的禮物,如此也才能留住珍貴的人才。另外,老師強調,社會工作相關學系應當重視倫理學的訓練,在社工面臨複雜的職場環境與種種難題時,倫理思維可以指點迷津,幫助他們區辨是非並突破既有的框架,另闢蹊徑、找到出路。

  而對於醫社系應屆畢業、即將參加國家考試的社工新鮮人,陳武宗老師贈予他們「決心、方法、毅力」的六字箴言。老師也提醒剛進入職場的新進社工,要時常注意Attitude(態度)、Knowledge(知識)、Skill(技能)三點:離開學校後,仍要不斷檢視自己,並充實、裝備自己的能力;進入不同的領域、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群,態度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因為「不佳的態度,將會否定所有的專業知能」。若能進到具備完善資源與制度的中大型機構自是幸事,若進入資源不足的小型機構也切莫氣餒,應當盡力建立起自己的資源團隊與支持系統。今日所見的大型機構如家扶、伊甸、心路,也都是從只有幾個人的小型團體起步。最後,老師勉勵所有的社工人將職涯中遭遇的挫折化為養分,找到人生的志業,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採訪|蔣麗音、李唯瑄
撰文|李唯瑄、陳武宗
照片|陳武宗提供

發佈時間:112/06/1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