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愛的接力賽──宜蘭幸夫愛兒園

家的重新定義

  幸夫愛兒園座落於宜蘭冬山鄉,從創辦人達觀法師收養第一個小女孩至今,幸夫愛兒園的歷史已逾40年。作為兒少安置機構,幸夫愛兒園的存在並不是要取代父母的角色,而是透過「好大人」的保護、支持與陪伴,讓這群受到創傷的孩子們重新在愛裡找回自己。院長真顗法師說,因家庭破碎而來到這裡的孩子,常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不值得被愛,因此最重要的便是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從而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與肯定自我價值。因此,每當院裡為孩子舉辦成年禮、音樂會等重要活動時,她都會提醒所有老師與工作人員要精心打扮、穿著正式的服裝,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受到珍視、被深深地愛著。

  談及孩子們的能力養成,幸夫愛兒園擁有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從體育類的籃球、羽球、獨輪車,到藝術類的繪畫、鋼琴、爵士鼓、歌仔戲等,不僅能讓孩子穩定情緒、消耗精力,也是激發孩子潛能、培養自信心的重要一環。不過,受過創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很容易放棄,此時背後的「好大人」便是支撐孩子克服困難的關鍵。真顗法師說,「我們這些叔叔阿姨的鼓勵和肯定非常重要。一般的孩子能完全依靠興趣學下去,但是對於受過傷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很多的鼓勵與賞識才有辦法堅持下去」,對家人的愛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真顗法師分享,有個孩子原本沒有學才藝,在看完哥哥、姐姐們的表演後,向法師說他也想學鋼琴,之後彈給爸爸聽。此外,院裡也在生活中創造許多讓孩子們拿麥克風上台的機會,例如在音樂會、感恩餐會上擔任主持人。

  當然,自信心的來源還是來自於安全感的建立,唯有放下內心的創傷經驗,才有接納愛與被愛的可能。真顗法師說,她的師父 達觀法師只給他兩個原則,一個是「有孩子的地方一定要有大人」,一個是「一定要給所有的孩子平等無差別的愛」──人們往往傾向關注聰明伶俐、可愛的孩子,卻常忽視那些看起來呆呆傻傻的孩子,這雖然是人之常情,但這份工作必須一視同仁,可以有的是個別化服務,而不能有差別對待。她嚴肅地表示,這是她30年來不敢或忘的,也如此要求所有老師與工作人員。所以,她相信每個孩子在幸夫愛兒園都能感覺到自己被叔叔阿姨重視、呵護。真顗法師同時強調,必須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即使孩子犯了錯、惹工作人員生氣,仍要完全的接納他,讓他明白自己只是行為錯了,他仍被大家愛著。

真顗法師認為「孩子是大人的老師」,不斷地出考題給工作人員們。而大人也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中審視、思考自己如何回到愛的中心,在關注孩子的同時療癒自己。

長期穩定的人力陪伴

  面對形形色色、帶著不同議題進入幸夫愛兒園的孩子們,真顗法師重申「好大人」的重要性:「一般的孩子需要好大人,這些受傷的孩子更需要好大人」。而好大人的關鍵之一,便在於保育老師、社工與機構管理階層之間密切的溝通合作。真顗法師說,她知道不同的專業對於如何教養、照顧孩子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可能發生對立與衝突,因此在幾年前提出「同心圓」的概念:以孩子為圓心,第一層是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互動最多的保育員,第二層是有較大轉圜空間的社工,最外層則是機構的管理階層。保育員、社工與管理階層並非官僚式的、上對下的關係,而是以孩子為目標,互相支持、協同合作。

  另一方面,安置機構的工作人員流動率普遍較高,早期的幸夫愛兒園也不例外。但如今,院內12位保育老師中,有10位年資超過10年,其中更有5位超過20年,在安置機構中非常不容易。為了把珍貴的人力留下來,他們在20年前就啟動第一線工作人員的維繫計畫,才打造出今天的黃金團隊。她認為,這份工作如同修行,除了愛孩子之外,更要懂得調整自己、愛自己。因此,她帶著工作人員進行正念課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運用每日的達摩《易筋經》和定期的瑜珈課程平衡工作者的身心,也安排了許多在職訓練,除了精進專業素養、提升照顧品質,也讓工作人員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方能長久地從事這份工作、陪伴孩子成長。

  輔導課業和教導才藝的老師們亦是院長相當重視的人力資源。幸夫愛兒園早期多是請志工為孩子上課,後來為了在師資安排上可以更加穩定與持續,決定以鐘點費聘請專業的老師和教練。「沒有自信的孩子、不覺得自己被珍視的孩子很容易放棄,因此我們更要把老師穩住,不能讓老師就先放棄了」,經過長時間的嘗試與觀察後,孩子的情況確實更加穩定,成績也漸漸爬升。

  幸夫愛兒園的工作人員分享,穩定的人力至關重要,因為攸關孩子心靈的依附與歸屬,長期的陪伴關係才能持續深耕孩子的心田,如同已進行超過20年的「生命小河」計畫。相較於孩子們在入園前混亂不堪的經驗,真顗法師認為孩子的童年珍貴無比,不該在人生最重要的早期生命只留下苦難和破碎的記憶,她希望每一個來到幸夫愛兒園的孩子,在未來結案離園時擁有一本可以帶走的書,孩子是書的主角,同時也是書的作者。他們可以決定要怎麼作這本書,也可以決定要放什麼東西進去這本書裡。透過平日的資料蒐集保存,每年寒暑假期間由保育員陪伴孩子製作名為《生命小河》的小書,讓孩子有機會靜下來整理和回顧人生過程的酸與甜,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生命中,自己曾做了些什麼努力,以及在愛兒園,好大人們曾經如何賞識他的生命,於是他的童年能有新的、不一樣的成功經驗。真顗法師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孩子能帶著美好的童年經驗和愛的滋養,繼續勇敢地往前走,也期望這些曾經受苦的孩子透過這本書,接納和感恩生命中的因緣,善待自己的生命,並且看重自己不平凡的成長過程。這看似簡單卻又十分龐雜的計畫,從孩子入園的第一天就要啟動,如果沒有長期穩定的人力和信念是無法做到數十年不間斷的。

真顗法師分享,有個孩子原本考上護理系,因為沒有興趣而中輟。但她在院中學了8年鋼琴,對音樂很有興趣,後來考取台東大學音樂系,現在讀得很開心。

生命中溫暖的過客

  儘管孩子們身上帶著創傷,院長仍然期待他們能學會回饋社會,成為別人生命中溫暖的過客,她會帶著孩子到海邊淨灘、到聖嘉民啟智中心給孩子餵飯、到老人院關懷爺爺奶奶。既要克服自己的創傷,又要幫助他人,是不是很不容易呢?——事實正好相反,受過傷的孩子更願意付出關愛,成為助人者。真顗法師說,服務他人的過程,其實也在療癒自己內心的傷痕。而讓孩子們學習關心自然環境、關心天地萬物,才能擴大生命的格局,不會陷溺在傷痛中,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小可憐。

  談到幸夫愛兒園未來的發展規劃,真顗法師表示,院內的資深員工即將陸續退休,因此她預計要再培訓幾個新人。但她也笑說,「我的師父說,我們這種機構,應該是人越少越好,最好是收不到孩子,有一天關起來」,她深切地期盼,未來沒有一個孩子需要被安置、進到替代性照顧體系,都能在自己的家留住他們美好的童年,安穩的成長。

 

採訪|姜琴音、蔣麗音、洪敍銘
攝影|洪敍銘
撰文|李唯瑄

發佈時間:112/08/3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53032